深讀 | 雞鴨“上樓”,鱘魚“上岸”,養殖業正經歷大洗牌?
閱讀提要
今年以來,襄陽市積極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推進畜禽規模化養殖場和水產養殖池塘改造升級。涌現出雞鴨“上樓”、鱘魚“上岸”等新型養殖模式,實現了資源高效節約利用的綠色發展。
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趕赴縣市區現場探訪,帶您感受襄陽現代設施農業的魅力。
住“樓房”、喝井水、吹“空調”——
宜城小伙“趕鴨子上架”
宜城市軒則農牧有限公司的5層立體鴨舍。通訊員 劉毅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闖 張宵祎 通訊員 李鋒 劉毅
春江水暖鴨先知。
千百年來,鴨子一直在水里長大。如今,在宜城市劉猴鎮新垱村,4萬只鴨子住上“樓房”,喝上井水,吹起了“空調”。
這里是宜城市軒則農牧有限公司。8月20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前往現場,采訪“趕鴨子上架”的故事。
一年銷售收入200多萬元
沿著彎曲的山路驅車前行,記者在一處山坡上見到了鴨舍:一棟二層樓高的房子,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
推門而入,映入眼簾的是5列裝滿鴨子的鐵架子,每列架子有5層,擺放著一排排鐵籠,每個籠子里裝有3只鴨子。鴨子一抬頭就能碰到一個白色的飲水口,一張嘴,白花花的水噴涌而下。食料順著自動傳輸帶精準落入每個籠子,鴨子們或低頭采食,或仰頭飲水,悠閑自得。
鴨舍門口豎立著一臺全自動環控系統設備,屏幕上顯示著一組組數據:溫度28℃、濕度82%、二氧化碳442PPM……
“這些指標確保鴨子在適宜的環境下生長。”該公司負責人向成成指著幾個紅色按鈕說,喂料、清糞、消毒均為自動化操作,一鍵“搞定”,省時省力。
2022年,向成成投資450萬元,建成自動化多層立體鴨舍,安裝兩臺風機,確保室內恒溫;打了5口井,其中最深的一口井位于地下300米,讓鴨子隨時能喝上干凈的水;鴨籠量身定制,長39厘米、深60厘米、高48厘米。
向成成解釋,鴨子產蛋最適宜的溫度是28℃左右,太熱、太冷產蛋量都會減少,傳統散養的產蛋期只有4—6個月,且產蛋率只有80%。恒溫條件下,鴨子產蛋期最長可達10個月,產蛋率達90%;一個籠子養3只,既解決了傳統養殖容易發生疾病傳染的問題,也排除了密度過大導致“踩踏”發生的風險。
宜城市軒則農牧有限公司負責人向成成正在查看蛋鴨生長情況。 (通訊員 劉毅 攝)
在鴨舍后面,有一個化糞池,所有的鴨糞經過處理后,抽到農田里,作為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的肥料。
2022年,4萬只鴨子每天產蛋3.6萬枚,鴨蛋銷售收入200多萬元。
外地取經走上立體養鴨路
2015年,在浙江務工的向成成返鄉創業,開始在當地的水庫邊散養肉鴨。由于經驗不足,連續3年虧損。之后改養蛋鴨,摸索了3年,也沒掙到錢。
有一次,他一次性投放100萬只肉鴨苗,結果遭遇大暴雨,氣溫驟降,一半鴨苗被凍死,加上后期管理不善,最終只存活20多萬只。
“靠天收”不靠譜。202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向成成在抖音平臺上看到江西省農科院一位博士發布的籠養蛋鴨視頻,立即心動了。第二天趕往南昌取經。
那位博士不僅講解技術,還推薦他去湖南衡陽一個有5年籠養經驗的基地考察。
在衡陽,基地負責人毫無保留地傳授了經驗,告訴他:起初,自己在每個籠子養8只鴨,結果踩踏事件時常發生,后逐步摸索,減少到每個籠子養3只,密度合適,存活率高。
向成成決定,轉型立體養鴨。
如今,他初嘗甜頭,經常現身說法推薦新養殖方式。他說,傳統平面養殖1畝地只能養1000多只鴨,現在立體養殖1畝地可以養近2萬只鴨,效率提升了10余倍。隨著土地越來越緊張,集約化高效養殖是大勢所趨。
今年,他投資600多萬元,建設一棟可安裝8層鐵籠、養6萬只鴨子的自動化多層立體鴨舍,主體結構已基本完工。
保康雷公灘水庫邊
建起鱘魚養殖園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宵祎
8月22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保康縣馬橋鎮中坪村生態鱘魚養殖產業園,53個階梯排列的巨型水池映入眼簾。
保康縣馬橋鎮生態鱘魚養殖場。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通訊員 謝勇 攝)
“嘩嘩嘩……”管道流出的水經過增氧池、進水觀察池后,經過分水管流入一個個直徑20米長、1.8米深的圓形巨池。每個池中的增氧儀螺旋攪動水面,4萬多尾鱘魚在水池里暢游。
“不同于自然和網箱養殖,這是陸基循環水養殖模式。”湖北千島湖鱘龍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北千島湖公司”)總經理趙光明介紹,該系統由水池、增氧設施、進水管道、排污系統、尾水處理系統組成。在每個水池側面,都有一個出水管道,水經過濾池將飼料殘渣和排泄物過濾,連接至下方的魚池,多級循環后,通過排污管道排出。水池綠色循環養殖,不僅便于管理,還減少了魚的病害。
保康縣馬橋鎮生態鱘魚養殖場。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通訊員 謝勇 攝)
下午4點多,技術員陳守兵,手持溶氧儀、測溫儀等儀器,在水池旁挨個測量,儀器上顯示:水溫25℃、溶氧量5mg/L……
“水池養鱘魚,水質很關鍵。”趙光明介紹,鱘魚是冷水魚,適宜成長發育的水溫在18至25℃之間,水溫過高或過低,生長速度均會減緩。基地選擇落戶保康,也正是看中了這里的水資源優勢。
保康縣馬橋鎮生態鱘魚養殖場。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通訊員 謝勇 攝)
湖北千島湖公司此前在宜昌發展網箱養殖,2016年,“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生態環境劃出紅線,公司退出清江,將基地轉移至湖南寧鄉,探索出陸基水池養殖模式。2021年,因養殖規模擴大,公司開始在全國各地尋找更適宜的養殖基地。后來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了保康。
經過一番考察,馬橋鎮雷公灘水庫符合條件:中型水庫,水源來自神農架林區,水量、水溫均滿足條件。“24小時進水量超過4萬立方米,神農架林區森林覆蓋率高,水的富氧含量相對較高。”趙光明很欣喜。
2022年,投資近億元、占地160畝的鱘魚養殖產業園一期項目在中坪村開建。2023年,50畝魚池投入使用,湖南寧鄉養殖基地的鱘魚也運到保康,養殖規模共計4萬多尾。
保康縣馬橋鎮生態鱘魚養殖場50畝魚池投入使用。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通訊員 謝勇 攝)
趙光明表示,一期項目中規劃的100多個水池正在建設,預計今年10月投入使用。二期項目擬建一座魚子醬加工廠,打造一座現代農業產業園。
鳳雛農業公司建起立體化養殖基地——
6棟樓能養60萬只雞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闖 張宵祎
8月16日,襄陽鳳雛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鳳雛農業公司”)3號雞舍,一名工人按下按鈕,飼料從密封管道進入料槽,10萬只雞開始享用“大餐”。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雞舍”竟是一棟占地不足一畝的9層樓房。
在該公司,類似的“雞舍”共有6棟,目前養殖蛋雞60多萬只,每天產蛋50多萬枚,成為鄂北重要的蛋雞生產加工產業基地。
鳳雛農業公司負責人王志強介紹,新基地今年投產,生產費用較傳統養殖降低50%,產量實現倍增。
24小時控溫控濕——
蛋雞擁有全自動化“保姆”
走進位于襄城區尹集鄉的鳳雛農業公司,6棟廠房赫然醒目:方正的鋼構棚建筑,純白色的外立面,看上去像是工業廠房。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雞舍,眼前一亮:雞籠排列9層,每個雞籠內有6至8只雞,籠與籠分開,過道設有一排燈球,模擬自然狀態下日出日落的光照狀態。每三層一排樓梯,供工作人員上下。
襄陽鳳雛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建成湖北單體規模最大蛋雞生產基地。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通訊員 謝勇 攝)
進門處,自動環控系統上顯示著十多項信息:舍外溫度36℃、舍內溫度28.5℃、濕度77%……一旁有喂料、清糞、通風等幾十個按鍵。
“雞舍內24小時控溫控濕,相當于有了自動化‘保姆’。”王志強介紹,養雞最適宜的溫度在28℃左右,濕度保持80%左右,適宜的環境可以讓雞保持“心情愉悅”,死亡率低且產蛋量高。自動環控系統只需設置目標參數,便可自動調節,不需要人工干預。
與想象中的“雞飛狗跳”不同,這里的一切井然有序。小雞在各自的“宿舍”里生活,操作員每天喂料4次,清糞1次,每周消殺兩次。
只見操作員按下清糞按鍵,雞籠下的傳送帶便開始移動,經過縱向、橫向通道,傳至在外等候的清糞車,送往第三方公司轉化為有機肥。
操作員介紹,雞舍內喂料、喂水、清糞都有專用通道,互不交叉,且都是自動化操作。自動噴霧系統進行消殺,可無死角殺菌。通過精準管理,為蛋雞提供更優的生活環境。
土地利用率提高——
生產成本降50%,產量翻番
“立體化養殖的關鍵是自動化和智能化,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量,同時提高生產效率。”8月17日,在公司展示廳,王志強向從陜西過來取經的同行介紹。
——節約了土地。傳統養殖一畝地最多可養殖3萬只雞,現在一畝地可養殖10多萬只雞,實現了土地利用最大化。
——降低了成本。其中人工、水電等生產費用降低50%,傳統養殖60萬只雞需要150余人,現在只需要10余人,每個月節省人工成本近8萬元。
——提升了效率。通過自動化設備和科學管理,產蛋量增加5%。和傳統養殖相比,每只雞可增收20元,60萬只可增收1200萬元。
鳳雛生態農業06號廠房安裝智能雞舍設備。
在蛋庫,一枚枚雞蛋在中央蛋線經過清洗、稱重、貼標后裝箱,送往全國各地。王志強介紹,目前,60萬只雞每天產蛋量近50萬枚,預計全年產值將達到8000萬元。
立體養殖優勢突出,為何沒有被早早推廣?
“主要是前期投入大,普通養殖戶難以承受。”王志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棟9層“雞舍”的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投入近1000萬元,傳統粗放的養殖,花費可能只有百余萬元。同時,現代化養殖需要企業構建現代化的管理體系,提升市場抗風險能力。
當前,襄陽鳳雛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正在籌建1.2萬立方米的冷庫,可儲存2萬箱雞蛋,降低滯銷風險。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深讀 | 雞鴨“上樓”,鱘魚“上岸”,...
深讀|雞鴨“上樓”,鱘魚“上岸”,養殖業正經歷大洗牌?---閱讀提... -
蔡國慶唱《Mojito》“喜慶味”刷屏了!...
蔡國慶唱《Mojito》“喜慶味”刷屏了!《披荊斬棘3》首播祭出名場面... -
下陸:方便又暖心!“零距離”服務企業
下陸:方便又暖心!“零距離”服務企業---8月25日上午,下陸區政府... -
鶴峰縣走馬鎮官鼎茶中茶廠建設項目火熱推進
鶴峰縣走馬鎮官鼎茶中茶廠建設項目火熱推進---湖北日報客戶端訊茶產業 -
咸安:猜猜老師們開學第一課學了些啥?
咸安:猜猜老師們開學第一課學了些啥?---“遇到有人意外溺水,施救時 -
房縣門古寺鎮:新品玉米適種成功助力農...
房縣門古寺鎮:新品玉米適種成功助力農民捧起“金豆子”---湖北日報...
- 深讀 | 雞鴨“上樓”,鱘魚“上岸”,養2023-08-28
- 蔡國慶唱《Mojito》“喜慶味”刷屏了!《披2023-08-28
- 下陸:方便又暖心!“零距離”服務企業2023-08-28
- 鶴峰縣走馬鎮官鼎茶中茶廠建設項目火熱推進2023-08-28
- 咸安:猜猜老師們開學第一課學了些啥?2023-08-28
- “2023年版標準地圖”今天正式發布并上線2023-08-28
- 房縣門古寺鎮:新品玉米適種成功助力農民捧2023-08-28
- 國內商品期市午盤漲跌不一 生豬跌超2%2023-08-28
- 高端裝備技術云集浙江樂清,挺起現代產業脊2023-08-28
- 廈門發布“臺風預警Ⅳ級”并啟動防臺風四級2023-08-28
- 廈門至長泰車程將縮短至15分鐘 仙靈旗隧道2023-08-28
- 亞運會下月開幕 | 數據大腦廈企造 同時2023-08-28
- 廈門日報改版:《看見》《記者幫》為您奉上2023-08-28
- 九八前奏 | 投洽會“老朋友”玉晶光電發2023-08-28
- 家庭出行座駕最優解,電四驅的哈弗梟龍MAX2023-08-28
- “文博派”新青年徐瑤:種下傳播良渚文化的2023-08-28
- 國家衛生健康委提出10條措施 推進基層衛生2023-08-28
- 2023(癸卯)年貴陽孔學堂中華婚禮舉行2023-08-28
- “江城少年國安行”2023年暑期打卡活動圓滿2023-08-28
- 云夢看鶴峰:“屏山峽谷”中國仙本那 世外2023-08-28
- 孝南:黑糯驚艷朱湖糯米種子基地2023-08-28
- 這個暑期,光谷超2萬名青少年免費參與體育2023-08-28
- “加”出新速度“梯”升幸福感!西塞山上窯2023-08-28
- 省級擬認定名單公示 安徽長豐多家企業上榜2023-08-28
- 喜糖都買了 “新郎”卻突然失聯 蚌埠女子2023-08-28
- 8人落網!安徽靈璧警方打掉一涉詐團伙!2023-08-28
- 安徽明光一小區居民反映家里自來水全是泡沫2023-08-28
- 安徽各大地市出省、跨省抱團發展 長三角再2023-08-28
- 滁州一老師疑因反映問題被停課 全椒縣成立2023-08-28
- 阜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原副縣級審判員張志懷接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