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聚看點】40歲的“厚福”,世界唯一人工環境生存的野生中華鱘,9年前在武漢被救影像首次公布!
極目新聞記者 陳凌墨 姚赟 趙貝 劉中燦
視頻剪輯 王俐燃
(資料圖)
今年,是野生中華鱘“厚福”從武漢到北京的第8個年頭。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尾在人工環境中生存的野生中華鱘,它是北京海洋館的超級明星,被稱為“鱘魚女王”。
今天,是武漢中華鱘保護中心成立一周年,武漢市農業綜合執法支隊首次公布9年前中華鱘“后福”被救護上岸時的影像資料。
“大難不死,必有后福”,今天的“厚福”就是當年的“后福”。它的存在,延續了一個物種1.4億年的進化歷程。2023年5月20日,極目新聞記者分赴北京與武漢兩地,關注厚福的故事,關注與恐龍同時代的古老物種中華鱘的命運。
武漢:“后福”救護影像首次公布
中華鱘,是江海洄游魚類最典型的代表,它是最古老的魚類,曾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
它們生在長江、長在大海,無論游多遠,都會遵循古老的基因,在茫茫大海中找到長江口,溯江而上數千公里,完成種群代代延續。
正是由于這樣執著的“千里尋根”,所以人們才稱它為“中華鱘”。
每年10—11月,它們到長江上游繁殖。隨后,幼苗順江而下,到長江口稍作停留,然后在大海中發育。性成熟后,中華鱘游回長江,繼續繁殖后代,往返路徑長達5000多公里。
2014年11月15日,后福正是在洄游產卵的途中,被人們發現。
2014年救上岸后,技術人員為后福進行藥浴殺菌,同時進行細致的身體檢查
當天9時許,武漢漁政部門接到電話,在武漢新洲的長江陽邏雙柳街江段,有漁民誤捕了一條近700斤重的大魚。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下簡稱“長江所”)科研人員立即趕至現場。“當時可以說已經奄奄一息。”長江所研究員、武漢長江中華鱘保護中心主任危起偉向極目新聞介紹,這條20年來發現的最大野生中華鱘,當時已經翻了白肚,無法保持身體平衡,全身傷痕累累,鼻孔撕裂,頭部、唇部、鰓部和尾柄有多處傷口,還有一些是陳年舊傷。
經過專門車輛6小時的長途運輸,厚福于當晚10時抵達湖北荊州太湖中華鱘保育基地。經過徹夜治療,總算脫離危險。危起偉給它起名“后福”——“大難不死必有后福”,這也是他從事長江魚類研究30余年來,第一次給鱘魚命名。
經過藥物治療、潛水護游、側翻糾正、人工造流和液氧增氧等不間斷的護理,一個多月后,后福終于基本恢復了健康。但,她一直在絕食。
讓野生中華鱘在人工環境下開口攝食,可謂世界級難題。在中國,只有北京海洋館在長江所專家的指導下曾完成過這一任務。
2015年11月14日,后福從湖北荊州出發,千里跋涉,于11月16日抵達北京海洋館。
北京:“厚福”已成北京海洋館明星
2023年5月20日上午,北京海洋館的巨大玻璃水池里,一群中華鱘來回游曳,姿態悠然,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觀看。
5月20日,武漢漁政碼頭放流現場(攝影記者 劉中燦)
這群中華鱘中個頭最大那一尾,就是后福,到北京后改名為“厚福”。它-體長3.6米,重達300公斤,年齡近40歲,是目前唯一一尾在人工環境中生存的野生中華鱘,也是館里的“明星”。
周圍的幾十尾鱘魚,都是她的“后輩”——人工養殖的子一代和子二代中華鱘。它們和厚福不一樣,從出生起就是池魚,沒有一尾像她那樣見識過大江大海。
北京海洋館養殖技術總監楊道明向極目新聞記者回憶,厚福剛到北京時,各方面狀況并不理想,“她那時很瘦,體型是瘦長的,總是躲在角落里也不游動,也不進食。”楊道明說,當魚類生物對外界環境不適應時,會本能開啟自我保護機制,不吃東西不游動其實就是厚福自我保護的體現,其實無異于慢性自殺。
為了緩解厚福的情況,海洋館采取了親和訓練,安排飼養員每天下水與厚福一起漫游,并采用灌食的方式將調配好的食物塞進后福口中。漸漸地,厚福恢復了體力,也慢慢適應了新的環境,開始主動進食。
今年是厚福在北京的第八個年頭,她已是海洋館里的“明星”。中華鱘館的廣播里循環播放著,“我是厚福,大難不死、必有后福的厚福,大家能找到我嗎?”北京市民王女士帶著兒子站在玻璃池前,跟著廣播的引導,一同尋找著厚福的身影。
厚福在北京海洋館(極目新聞記者 姚赟攝)
來自內蒙古的游客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在北京出差間隙來海洋館參觀,這是他第一次見到中華鱘,通過館內的展板了解到了中華鱘的食性、洄游和繁殖特點,“它們的成長、洄游之路可以說非常艱難了,能在這里看到野生中華鱘,很不容易。”
楊道明說,以前很多人不認識中華鱘,經常發現有游客把中華鱘誤以為是鯊魚。隨著中華鱘館的逐漸壯大,海洋館也推出了科普活動和相關課程,讓更多人認識中華鱘、了解中華鱘,并參與中華鱘的保護。
厚福已近40歲,在中華鱘中算是耄耋之年。楊道明說,厚福隨著年齡增加也出現了一些基礎疾病,此外,他們還發現厚福的體型越來越胖,存在腺發育的可能性。但對于高齡的厚福來說,這并不是一件好事,“她年紀太大了,發育需要消耗體內的脂肪和能量,對她來說是一個負擔。”
為此,海洋館安排了工作人員,每天至少花費兩三個小時去密切觀察厚福的情況,根據她游動的頻率、呼吸節奏等,來判斷其身體狀況。如果發現不對勁的地方,需要及時進行研究并做出改善。
“我們一周喂三次,除了基礎食物,里面還添加了各種維生素和營養成分。”楊道明說,保持一個六七分飽的進食狀態,對于厚福目前的狀況是比較科學的。
楊道明用“平靜”來形容厚福目前的狀況。他說,厚福目前處于一個“安享晚年”的狀態,沒人能知道厚福還能繼續活多少年,但他們都希望,厚福能盡可能活得久一點,讓更多人能見到這一尾珍貴的野生中華鱘。
2005年,在中國漁政指揮中心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推動下,北京海洋館聯手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正式啟動中華鱘遷地保護行動。18年來,396尾中華鱘來到北京海洋館,在這里得到精心呵護。其中,228尾野生及子一代中華鱘在這里康復成長后,回到了家鄉。
現狀:已6年未發現自然繁殖,中華鱘保護任重道遠
中華鱘被稱為“水中大熊貓”,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長江流域水生態系統的“旗艦種”和“傘護種”。保護中華鱘,就是保護整個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和其他的水生生物。
2023年2月28日的農業農村部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介紹,已連續多年沒有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繁殖行為,將實施中華鱘“陸-海-陸”仿生活史接力保種,開展產卵場江段自然繁殖實驗,防止野外種群滅絕。
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在目前已知的中華鱘唯一天然產卵場——宜昌葛洲壩下水域,科研人員已連續6年未發現中華鱘自然繁殖。近年來的監測表明,每年洄游到葛洲壩下水域的中華鱘數量僅10余尾。危起偉介紹,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只有達到100尾左右時才可能產生自然繁殖,但近幾十年來,這一數字卻在急劇下降:1970年代有近萬尾,1980年代約2000尾,1990年代每年200—300尾,2010年代每年100尾。
葛洲壩下游水域,為目前已知中華鱘唯一天然產卵場
近30年來,長江已累計人工放流逾700萬尾人工繁殖中華鱘,但其野生種群自然繁殖仍無法恢復。
中華鱘保護,任重道遠。
2022年5月20日,武漢長江中華鱘保護中心成立。據中心主任危起偉研究員介紹,一年來,該中心做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發布、專業講座和公益科普工作,呼吁更多人來關注中華鱘的命運。
其中,正在組織建立一套規范的中華鱘追溯體系。包括:在放流中華鱘體內植入PIT芯片,使每一尾中華鱘都擁有一個特定的身份證號和“人事檔案”,便于后期的個體追溯,以及評估放流效果。組織編制論證中華鱘人工增殖放流標記追溯體系方案,規范增殖放流標識管理,形成中華鱘增殖放流的“全國一盤棋”。
在“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來臨之際,武漢長江中華鱘保護中心成立一周年暨“數字中華鱘”概念發布活動,在武漢漁政碼頭舉行。
本次活動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指導,武漢市農業農村局、武漢市生態環境局主辦,由武漢長江中華鱘保護中心、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承辦。“數字中華鱘”項目,包括研發中華鱘保護的數字技術,建設中華鱘保護的數字場景,打造中華鱘保護的線上線下平臺,創建武漢“數字中華鱘”研發交流中心。
與會專家學者、中小學生、志愿者共150多人,將268尾打上PIT識別芯片、擁有身份證的中華鱘,以及一萬尾胭脂魚放流長江,目送它們游入萬里長江。
中華鱘保護聯盟主任委員李彥亮表示,目前水生物種保護難度仍比較大,不僅長江,還有海岸線、入海口的近海海域,野生中華鱘物種資源仍處于衰竭狀態,希望更多社會組織和人士加入中華鱘的保護和宣傳。
長江十年禁漁首倡者、中科院水生所曹文宣院士,也以視頻方式發言。曹文宣說,長江十年禁漁以來,長江一些物種資源開始陸續恢復,例如洄游至鄱陽湖的長江刀鱭增長數十倍,長江監利段四大家魚卵苗發生量增加到歷史低谷期的30多倍,長江江豚種群數量也由最低谷開始明顯增長。他希望,在社會各界共同的努力下,不久的將來,長江中華鱘自然繁殖能得以恢復,中華鱘自然種群得以延續。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天天聚看點】40歲的“厚福”,世界唯...
40歲的“厚福”,世界唯一人工環境生存的野生中華鱘,9年前在武漢被... -
全球速遞!亞馬遜云科技智能網聯與電動...
亞馬遜云科技智能網聯與電動汽車數字化賦能中心落戶武漢---湖北日報... -
60名殘疾人集體游東湖,這個助殘活動很暖心
60名殘疾人集體游東湖,這個助殘活動很暖心---湖北日報訊(通訊員趙... -
新洲漲渡湖生態教育基地揭牌_焦點信息
新洲漲渡湖生態教育基地揭牌---5月18日,武漢市2023年國際生物多樣... -
今日熱門!新洲打造村頭戲劇大舞臺
新洲打造村頭戲劇大舞臺---湖北日報訊(記者劉暢、通訊員劉慧、袁曉... -
黃陂法院發布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十條硬...
黃陂法院發布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十條硬招---湖北日報訊(記者劉暢、...
- 【天天聚看點】40歲的“厚福”,世界唯一人2023-05-20
- 全球速遞!亞馬遜云科技智能網聯與電動汽車2023-05-20
- 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景區|漫步三塔,感受2023-05-20
- 市政投訴網站怎么投訴_投訴網站怎么投訴2023-05-20
- 前臉升級動力不變,瑞虎3x主打務實,購車成2023-05-20
- 德國HBM_1-S40AC3/2T-1壓力傳感器|全球熱訊2023-05-20
- 二線造車新勢力淘汰賽愈演愈烈,沒有自我造2023-05-20
- 對話喬心昱:梟龍MAX月銷瞄準1萬-1.5萬,哈2023-05-20
- 廈門電動自行車嚴管路段增至38條2023-05-20
- 世界觀天下!廈門今天清涼舒爽 明起悶熱依2023-05-20
- 中國旅游日丨廈門市長帶你游2023-05-20
- 廈門將對部分地區供電設備實施檢修作業_訊2023-05-20
- 廈門出臺指導意見 規范造價咨詢合同簽訂與2023-05-20
- 向幸福旅程進發 各地探索旅游業新動能 天2023-05-20
- 有風來丨這種新型社交關系,超過一半的受訪2023-05-20
- 我國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 “海油觀瀾號2023-05-20
- 當前看點!有風來丨這種新型社交關系,超過2023-05-20
- 泰國小哥又出新作品了,這次的主角是兩只鞋2023-05-20
- 售價32.29萬起,標配雙電機四驅,嵐圖追光2023-05-20
- 2023汽車制造技術暨智能裝備博覽會【武漢、2023-05-20
- 全新林肯航海家,購車四重福利齊享,舒心購2023-05-20
- 天天微頭條丨"520"甜蜜蜜!不少廈門新人今2023-05-20
- 廈門電動自行車嚴管路段增至38條2023-05-20
- 廈門出臺指導意見 規范造價咨詢合同簽訂與2023-05-20
- 廈門今天清涼舒爽 明起悶熱依舊2023-05-20
- 中國旅游日丨廈門市長帶你游|焦點資訊2023-05-20
- 60名殘疾人集體游東湖,這個助殘活動很暖心2023-05-20
- 新洲漲渡湖生態教育基地揭牌_焦點信息2023-05-20
- 今日熱門!新洲打造村頭戲劇大舞臺2023-05-20
- 黃陂法院發布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十條硬招_202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