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心理健康正成為跨越年齡、地域和階層的健康議題:青少年的抑郁,職場人的焦慮,老年人的孤獨……然而,面對嚴峻挑戰,我國精神衛生診療仍面臨專業性不強、覆蓋面不廣、人才儲備不足等結構性問題,人均資源遠低于國際標準。如今,國家以“每個地市一間心理門診”的規劃,讓精神衛生服務走出專科醫院的圍墻,融入日常生活;推動統一使用12356心理援助熱線,更似一條無形的紐帶,讓山野鄉村與繁華都市共享同一片晴空。這些探索和嘗試如春風化雨,潤澤著那些因“病恥感”而沉默的心靈。
關注精神衛生,近年來各地頻出新舉措、好實踐。以上海為例,地處宛平南路600號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出圈”了,被網友親切稱為“600號”。近年來,從刷屏社交網絡的“精神衛生中心月餅”到患者和醫生共同繪制的“600號畫廊”,從登上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支招“節后返崗自我調節”到與高校聯袂推出“600號來信”解答讀者心理健康問題……這家老牌醫療機構用“文創、藝術、幽默+專業”為精神健康“去妖魔化”。當印著“有病,得治”字樣的帆布包成為年輕人的時尚單品,當精神科醫生開直播講述情緒管理技巧,這些舉措不僅消解了公眾對精神疾病的恐懼,更讓心理健康從“諱疾忌醫”變成了可觸摸、可討論的生活話題。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硬件鋪設易、觀念破冰難。要在全社會營造關注精神衛生、正視心理問題的氛圍,還要共同努力。當下,部分人群對心理問題的認知仍有誤區,將情緒困擾等同于“意志薄弱”的偏見尚未根除。我們必須認識到,精神衛生體系的真正成熟,需要診療室里的專業儀器和專業醫生,更需要整個社會對“心靈感冒”的平常心。正如心理醫生常說過的一句話:情緒生病和身體發燒一樣,不需要羞愧,只需要治療。我們期待看到的,不僅是在報告廳里增長知識,更是菜市場、咖啡館、辦公室、家庭餐桌旁日漸松弛的對話氛圍。
當醫療機構用創意打破認知壁壘,當普通人學會給疲憊的情緒“放個假”,我們方能真正實現從“活著”到“生活”的跨越。讓生命活得長久,更要讓靈魂活得舒展,健康中國的圖卷中,精神衛生的防線丈量著文明社會的精神海拔。給心靈留一扇透氣的窗,不僅是醫療體系的進步,更是一個文明社會對“人的完整性”的深刻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