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國內 >

人口紅利消退、資源瀕臨枯竭 工業城市如何尋新發展機遇?

2021-08-02 13:43:27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者按

當人口紅利消退,當資源瀕臨枯竭,當產業優勢不再,曾經的工業強市必然面臨產業迭代的挑戰。與此同時,經濟快速發展下的城市問題也考驗著這些城市管理者的智慧與能力。如何在城市轉向、發展轉軌、產業轉型、動力轉換過程中,尋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機遇?這些工業城市對于發展新路徑的探索值得借鑒。

東莞:“世界工廠”挑戰城市再造

記者 黃浩苑 鄧瑞璇 廣州報道

這些天來,張汝春和鐘佐濱頂著戶外30多攝氏度的高溫,在東莞多個鄉鎮“找地”。他們是東莞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和國土空間規劃科科長。大數據、規劃圖、法律法規乃至邏輯空間,“掘地三尺”般挖潛,目標是用更科學的規劃為東莞長遠發展布局。

名聲在外的“世界工廠”東莞,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完成了從農業大縣到制造名城的跨越,但也形成了亦城亦鄉、城鄉混雜的空間環境,面臨著經濟快速發展下的城市問題,如高強度開發后的空間挑戰、公共服務不均衡的人居挑戰、產業迭代支撐受限的產業挑戰等。如今,東莞面臨著工業城市再造的課題,也在這一場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尋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機遇。

為工業劃底線

耕地有底線、林地有底線,東莞還給自己加了一條底線——工業。

為保護工業發展空間,把發展實體經濟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東莞自2018年起實施《東莞市工業保護線專項規劃》,全市共劃定420平方公里工業保護線,占規劃建設用地規模的34.7%,其中工業紅線規模371平方公里,工業藍線規模49平方公里。

張汝春說,工業的發展需要充足的用地空間來保障,劃定工業保護線,有利于保護工業發展空間,把發展實體經濟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這一舉措也是東莞在給自己念“緊箍咒”,遏制市場利用“三舊”改造政策投向房地產賺快錢的舉動。數據顯示,自2009年“三舊”改造政策實施至2017年底,大量資金投入到改造難度低、利潤空間大的城鎮中心“退二進三”項目,產業類項目僅占15%。

產業用地受到威脅,產業用房價格不斷被抬升,社會上甚至盛傳“做實業不如賣房子”。劃定工業保護線,及時遏制工業用地被蠶食的苗頭,也向市場傳遞了東莞制造業立市、打造國際制造業名城的信念與步伐。

有了“金鐘罩”還不夠,產業空間的分散破碎,導致新興產業沒有“用武之地”。東莞市工業用地中有67%屬于集體用地,鎖定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有1821個村級工業園,平均每村就有3個工業園。其中70%的村級工業園在300畝以下,60%的鎮拿不出500畝以上的土地承載新增的產業項目。

另一方面,2020年東莞的開發強度已逼近城市發展容量的極值,增量沒有空間。于是,東莞加緊推進向存量要增量、要效益的“工改工”項目。位于寮步鎮的光達制造·科技智慧谷項目,就是一個“螺螄殼里做道場”的全新蛻變。

科技智慧谷的前身是一批老舊廠房,科技智慧谷項目負責人孟磊說,過去的廠房沒有為設備上樓、產線上樓服務,所以土地使用效率低,產出效益低。現在不僅要統籌整合土地資源,重新設計層高和承重,使建筑符合工業上樓的標準,同時也要考慮資源集約,包括入園企業標準、污水環保處理等。

如今科技智慧谷項目引入一批高新智造及5G企業,預計年產值將從原來300萬元提高至6.26億元,年稅收從原來30萬至40萬元提高至9000多萬元。

為人居造愜意

閑適的生活節奏和隨處可見的風景,對很多曾經的東莞人來說,是流水線和機器聲之外比較陌生的生活場景。

2020年,東莞全市的GDP超過9650億元,在疫情的沖擊下,依然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城市經濟實力的飛躍之下,如何讓市民共享品質生活?這越來越成為城市規劃工作者關注思考的問題。

來到東莞20年的譚名成,如今已經是東莞市城建規劃設計院區域規劃所所長。在他眼里,這些年來東莞的建設不僅配合經濟發展,也在積極地回應人居的需求。

譚名成說,過去大量產業工人在工廠上班居住,很少參與城市生活,“現在城市想要發展產業,已經不僅僅是給地就行了,更要關注人的需求,除了工資待遇,更要提供高品質生活”。

從便利交通到教育擴容提質,從15分鐘優質生活圈到都市生活客廳,再到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東莞開始了從“世界工廠”到“灣區都市”的全方位城市品質的提升。

為了讓市民更好地享受都市生活,東莞提出高品質推進“一心兩軸三片區”建設,以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包括高標準規劃建設三江六岸歷史休閑片區。全長約17公里的三江六岸濱水岸線示范段,串聯了可園、金鰲洲塔、下壩坊、鳒魚洲、莞城騎樓街等東莞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

示范段一期的龍灣廣場今年5月1日正式開放。三個月來,龍灣廣場已經成為東莞市民休閑生活的好去處。有年輕人在草坪上搭起帳篷看書交談,有一家人推著嬰兒車在江邊的木棧道上散步,有人伴著白鷺跑步健身,有人隨著江風休閑垂釣,有小朋友在兒童設施旁跑跑跳跳。而不定時的音樂節、文化分享活動,更讓這里成為城市客廳。

暮色四合,路燈亮起。龍灣廣場熱鬧不減反增,人們驅車從四方趕來享受這愜意的夜色。東莞市中心城區建設現場指揮部規劃總監戴海鋒知道,自己的家鄉東莞,除了機器轟鳴的聲音,更有江水滾滾、鳥鳴陣陣、歡笑聲聲。這離藍圖里“半城山色半城水,一脈三江莞邑興”的城市生活越來越近了。

為實業繡美景

東莞從承接“三來一補”企業走上經濟騰飛的道路,當年的小農村沒有開辦工廠的條件,也要把祠堂、飯堂、會堂改造成廠房進行生產,如今,他們的生意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有風景的地方就有新經濟”。

東莞很早就意識到生態的重要性,開始進行生態修復和治理,并且,東莞生態資源的顯著特點是緊靠生產生活,于是有關部門以生態風景要素為紐帶,牽引產城景共融,通過多樣化的生態要素鏈接生產制造功能和城市服務功能。譚名成說,調查發現,東莞“鐘擺式”生活的人少了,這就是全域功能與全域風景相融合的空間布局取得的相應成效。

在東莞謝崗鎮,一條正在修建的小河涌引起了記者的好奇。這小小的河涌兩岸修建了如看臺一樣的臺階,每層臺階的表面還遍布密如蜂巢的孔穴。這臺階可不是親水平臺,謝崗鎮規劃所所長陳志斌說,這些孔穴是生態巢,便于魚類繁殖筑巢,而階梯式臺階是為水鳥提供站立的空間,便于它們在水邊覓食。正說著,一只白鷺就飛來尋找食物。

為了解決城市擴張對生態環境質量造成的壓力,東莞除了劃定生態控制線外,還通過完善城市功能結構、優化生態環境、建設“小山小湖”和口袋公園等,使得“規劃見綠、見縫插綠”。

采訪中,很多老東莞人都說見到了很多久違的“老朋友”,穿山甲、野豬、赤狐、小鯢……這些他們小時候見過的動物近年來又重新出現在他們身邊。

“山好水好生活好,人才愿意來,有人來城市才有活力,經濟才有未來。”張汝春說。

淮北:資源型城市探索數字“智變”

理后,被制成營養土、有機肥等熱銷產品。

與此同時,在淮北城管局智慧監控中心的大屏上,這些餐廚垃圾的收運、稱重、處理過程經過智能終端,實現實時在線追蹤。

作為一座“因煤而建”的城市,“粗放”一度成為淮北的身份“標簽”。新發展格局下,淮北意識到,傳統粗放式、被動式、突擊式管理與城市的發展定位不符,更不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淮北市委市政府將智慧城管平臺列入智慧城市建設的首批重點項目之一,2018年在全省率先實現城市管理數字化市域一體化全覆蓋。”淮北市城市管理局監控中心主任呂浩勇告訴記者。

“過去為了打擊泔水非法收運,我們經常要夜間巡邏,耗時費力。”淮北市城市管理局環衛處餐廚辦的工作人員任仁說,現在全市餐飲企業配備了2000多個帶有芯片的智能垃圾桶,通過智慧化手段提高監管的效能。餐廚垃圾從酒店后堂開始,就已經進入了“天眼”視線,一點一滴也不會“跑冒滴漏”。

城市治理的“繡花針”到底有多細?在淮北城市“智腦”中心——智慧城管系統里,從廣告牌、城市路燈到酒店垃圾桶,共有462894個城市管理部件被分門別類納入智慧管理的基礎數據庫,而城區則被劃分為4851個萬米單元網格和72個責任網格,這些基礎數據與城市實景影像、空間地理等共同構筑起一座新型城市的“數字基底”。

呂浩勇說,每個責任網格里都配有相應的管理員,確權確責,依托數字技術賦能,通過跨部門協同,實現城市管理的“耳聰目明”。

“遮牌”車輛自動識別、“黑名單”車輛自動報警、“北斗”通訊終端在線自動檢測……智慧城市離不開科技創新。

針對安全監管、網約車管理、物流業綠色轉型等城市發展的痛點與難點,淮北市積極開展大數據場景創新應用,在科技治超、交通安全管控、多式聯運與網絡貨運服務等領域建成了一批智慧管理子系統,促進行業管理邁向智能化、精準化、協同化。

撬動經濟新動能

無線城市、智慧交通、數字城管……在淮北市交通運輸局信息中心主任李文杰看來,智慧城市和科技創新互為支撐,形成良性互動。

智慧城市源源不斷產生海量數據,經過挖掘清洗,成為“綠金”富礦,撬動城市經濟新動能。

在淮北市,由科大訊飛投資的淮北科訊金服大數據應用有限公司,運用大數據開發普惠金融云平臺“金融超腦”,聯合農行“萬家e貸”為創業創新注入金融血液;區塊鏈技術應用研發中心創新開發“區塊鏈+”應用,拓展醫藥、食品安全、產品防偽等場景,為政府監管、百姓就醫等提供安全支撐;淮北市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與聚能物流云平臺通過大數據交互共享,實現云端信息發布、運費結算、安全監管,依靠“智腦”提供綠色高效運輸方式,助力低碳發展。

“我們依托大數據、云計算、人臉識別技術等構建城市交通‘智腦’。”李文杰介紹,通過大數據應用場景創新,集成淮北礦業集團貨物資源和長三角煤炭交易中心的優勢,打造聚能物流云平臺,拓展輻射華東、服務全國的綠色多式聯運示范工程。

記者 王菲 合肥報道

新發展格局下,城市需要更人性化、更精細化的管理以及更高的運營效率,才能適應時代節奏,滿足人民需求。作為一座“因煤而建”的資源型城市,安徽省淮北市以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為契機,針對城市轉向、發展轉軌、產業轉型、動力轉換過程中的難點、痛點,以數字“智變”助力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探索資源型城市發展新路徑。

筑牢城市“數字基底”

地處蘇豫皖三省交界的安徽省淮北市1960年建市,作為一座“因煤而建”的資源型城市,近年來,淮北市瞄準“中國碳谷·綠金淮北”的戰略定位,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

2013年,淮北市獲批國家第二批智慧城市建設試點。以此為契機,淮北市統籌實施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大膽創新體制機制,以數字智變“助攻”城市轉型。

“長期以來,由于各部門之間、不同層級之間的條塊分割,導致各自為政、‘煙囪林立’的信息孤島現象,數據共享不暢影響行政效能發揮,成為數字轉型的難點和阻點。”淮北市數據資源局信息中心主任王征說。

拆除“數據煙囪”、圍繞“一網、一門、一次”大力推動數據資源交互共享,從“最難啃的骨頭”開始,淮北市下決心打破“信息孤島”,筑牢城市“數字基底”。

“4萬多項政務服務事項上網運行,統一事項管理、統一身份認證、統一電子證照、統一查詢服務、統一支付平臺、統一咨詢投訴、統一App和統一‘好差評’,推進‘慧辦事、慧審批、慧監管’。”王征說,從“群眾跑腿”到“數據跑腿”,變“群眾來回跑”為“部門協同辦”,以數字賦能政府行政能力提升,是一場“刀刃向內”的改革。

淮北市持續升級互聯網+政務服務,建成政務服務“一張網”,實現一縣三區、35個鎮(街道、開發區、產業園)、441個社區(村)全覆蓋。從“單兵作戰”到數字協同,淮北市探索智慧城管+社會治理新模式,整合公安、交通、城管等視頻監控資源,將全市各部門數據納入云計算中心。依托“一張圖、一張網、一朵云”,實現民情掌握實時化、指揮調度協同化、事件處理便捷化、日常管理智能化。

讓城市管理更精細

在淮北市國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廠區門口,記者看到一輛輛滿載餐廚垃圾的貨車正有序進入無害化垃圾處理車間。

工作人員介紹,這些餐廚垃圾經過厭氧發酵等無害化處

棗莊:昔日“煤城”重塑工業優勢

記者 賈云鵬 濟南報道

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山東省棗莊市,經過長期高強度開采和粗放式發展,煤炭資源瀕臨枯竭,2009年被列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過程中,棗莊依托深厚“工業基因”,旗幟鮮明實施“工業強市、產業興市”,“優存量”改造提升煤電、建材等傳統產業,“提增量”培育打造高端裝備、高端化工等特色優勢產業,轉型之路越走越寬。

發展多元產業 破解“一煤獨大”

從煤到電力增值2倍,到甲醇增值4倍,到醋酸增值10倍,到醋酸酯等可增值80倍。位于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的中峰化學有限公司,把這條價值鏈做到了高端。記者在這家企業看到,醋酐經過催化聚合變成了白色的棉絮狀醋酸酯,可用于制作香煙過濾嘴和眼鏡架。

中峰化學是棗莊推進動能轉換、重塑工業優勢的縮影。作為我國近代工業的重要發源地,棗莊有著140多年的工業文化,誕生了中國第一家民族股份制企業,發行了中國最早的工業股票。建市之初,依靠豐富煤炭資源,棗莊為支持國家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工業城市、能源基地的地位由此確立。

由于過去長期嚴重依賴煤炭,與煤炭相關的主導產業曾占經濟結構的八成以上,產業結構相對單一,“一天三頓飯,兩頓靠煤炭”是昔日真實寫照。據棗莊市城市轉型促進中心副主任劉紋學介紹,棗莊傳統產業占比偏高、產業結構偏重等問題突出,且隨著境內煤田資源瀕臨枯竭,棗莊煤礦、陶莊煤礦、田屯煤礦等一大批礦井相繼關閉。

棗莊將煤化工作為發展接續替代產業的突破口,從煤焦化、煤氣化兩條路徑同時突破,形成了十多條產業鏈、50多種產品,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煤氣化、煤焦化、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產業鏈較為齊全的地區。今年上半年,煤化工新材料產業集群企業營業收入超219億元,同比增長50.8%。

棗莊發展多元產業支撐城市轉型的思路愈加明確。今年3月份召開的“工業強市、產業興市”三年攻堅行動動員大會,進一步強調打造高端裝備、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六大先進制造業和高質高效農業、新型商貿流通業、特色文旅康養業為主體的“6+3”現代產業體系。

為此,棗莊設立100億元的市級新舊動能轉換基金,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集中突破高端裝備、新能源等新興優勢產業,初步改變了“一煤獨大”的局面。以新能源下屬的鋰電產業為例,棗莊已擁有22家骨干企業,能生產200多個產品,形成了從正負極材料、鋰電池隔膜、電解液到電芯、動力電池系統集成的相對完整產業鏈,正打造全國重要的鋰電產業基地。

聚焦智能制造 引領產業轉型

2020年,棗莊“四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26.9%,累計建成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96家,高新技術企業225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9.1%,煤化工新材料、大數據、智能制造入選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名單。

老工業基地轉型成效雖明顯,但棗莊意識到,經濟總量不大、質量不優、發展不快的問題還未根本扭轉。去年,全市傳統資源型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仍超65%,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僅占山東省的1.5%,僅有一家企業入選全省民營企業100強,工業百強企業仍沒有突破。

在三年攻堅行動中,棗莊要求依托深厚“工業基因”,推進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改造,加快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力爭用三年時間,推動制造業產值突破3200億元,全力打造‘京滬廊道智能制造高地’。”棗莊市委書記陳平說。

棗莊開展了千項技改、千企提質工程,將技術改造設備獎補比例提高至10%,技改項目貸款貼息比例提高至50%,將“零增地”技改項目獎補比例提高至12%,引導企業轉型智能制造。同時,招商引資新上項目向智能制造傾斜,通過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強鏈補鏈,打造更多“黑燈”工廠、無人車間、數字園區。

創優營商環境 賦能“工業強市”

棗莊市發改委主任史峰說,棗莊市將打造高端裝備和高端化工2個千億元級、新材料1個五百億元級、新能源和新醫藥2個三百億元級、新一代信息技術1個百億元級產業集群,形成“2121產業雁陣”,通過“工業強市”實現轉型發展。

作為鋰電產業“主戰場”,棗莊高新區目前擁有鋰電規上企業4家,去年總營收8.36億元,正開工建設兩個總投資過50億元的鋰電項目。“我們還積極推進天能動力電池、保利新10GWh鋰電產業園、吉利HEV動力電池等項目簽約落地,打造鋰材料、鋰電池、鋰動力電池全產業鏈。”棗莊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廣部說。

棗莊還加快搭建“飛地”招商平臺,在上海等重點地區建設產業促進中心,發揮異地孵化器作用,讓更多項目“孵化在外地、轉化在棗莊”。“這可以更好地滿足投資商在大城市設立銷售中心、研發中心、辦公場所的需求,把生產基地設到棗莊來。”棗莊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商務局局長岳增波說。

關鍵詞: 人口紅利消退 資源瀕臨枯竭 工業城市 新發展機遇

相關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美女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精品视免费看| 男人把女人桶到爽爆的视频网站|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8精品| ASS日本少妇高潮PICS| 成年免费视频黄网站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开心综合| 2021av在线视频| 女人18岁毛片|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双乳奶水被老汉吸呻吟视频| 97精品国产97久久久久久免费| 最近中文国语字幕在线播放视频| 亚洲黄色片网站| 精品真实国产乱文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成人18在线观看| 免费看国产精品麻豆| h在线免费视频| 国精品在亚洲_欧美| 久久精品人人槡人妻人人玩AV|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AV一区| 高清一级做a爱免费视| 国产视频福利在线| blacked欧美一区二区| 日韩视频一区二区|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观看不卡| 老司机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传媒| juy639黑人教练君岛美绪|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顾明月媚肉生香全文| 国产毛片一级国语版| 综合558欧美成人永久网站|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99热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