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今日報丨“躬耕”萬頃碧波 “放牧”蔚藍家園 耕海牧漁把大海變成“藍色糧倉”
人民網消息 在福建省,越來越多的海洋牧場示范區出現在大海中;在廣東省,多種多樣的智能化漁業設備應用在水中船上;在山東省,以魚保水,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水文生態越來越好……“田園”從土地走向海洋,近年來,在中國的廣闊海域上,人們用創新科技耕海牧漁,“躬耕”萬頃碧波,“放牧”蔚藍家園,大力建設海洋牧場,不斷把大海變成“藍色糧倉”。
海洋牧場:
(資料圖)
“養殖真是越干越有勁頭”
4月以來,海水溫度逐日攀升,各海域海鮮水產開始進入收獲、繁育活躍階段。
“這一排排海帶可不輕呢,一根海帶比人還高。養殖海帶后我們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幾倍,海帶是我的寶啊,養殖真是越干越有勁頭。”來自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海帶養殖戶劉祖華捧著自己養殖的海帶,樂呵呵地說。在他身邊,漁民們正駕駛漁船穿梭在一排排由浮球、養殖繩構成的“田壟”中。定點、拉繩、收割、搬運……在他們熟練的操作下,海帶被從海里運到船上,壘成一座座的“海帶山”。
這里的海洋,如今已成為漁民們的“海上田園”。隨著耕海牧漁的深入開展,海帶產業也成為泉港區峰尾鎮新興支柱產業之一,漁民的收入逐年提高。
“十幾年前,在沒有進行海帶養殖的時候,我純靠出海捕撈為生,遇上休漁期時沒有收入,只能在家閑著。如今不一樣了,我開始從事海帶養殖,正好彌補了休漁期的空閑,不僅增加了收入,生活也越過越好。”劉祖華今年承包了100多畝養殖區,如今一年的家庭收入由以前的幾萬元增加到了30多萬元。
在福建省連江縣,凌晨三點的夜里,伴隨著拖拉機的轟鳴聲,約800萬粒鮑魚苗“乘坐”6輛活水車從福建東山抵達連江,等待卸車下海養殖。當咸鮮的海風從海洋吹向陸地時,一筐筐鮑魚苗已經“換乘”到了一艘艘小船上。迎著清晨的曙光,工人們從水下拉起養殖吊籠,開蓋、投苗、關蓋、下水一氣呵成,指甲蓋大小的鮑魚苗紛紛完成了“搬家”。今年春天,連江縣向海里投放了約20億粒鮑魚苗種,全縣漁民都期待著今年的豐收。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洋就是我們的牧場和耕地。”初蘆村鮑魚協會會長吳讓華說,鮑魚養殖讓村子越來越富,全村800多人就有約150戶養殖戶,年養殖鮑魚約4億粒。2022年,初蘆村鮑魚產值達4.8億元。
此外,連江縣稅務部門對海洋牧場也實行了各項稅收優惠。福建省裕海水產有限公司的辦稅員歐夢沙說:“連江縣稅務局對公司給予了政策指導,對新出臺的稅惠政策及時進行梳理,列明清單,送政策上門,手把手輔導,保障了我們享受稅收優惠政策,讓我們感受到稅務部門服務的溫度。通過稅惠政策,福建省裕海水產有限公司在2022年共享受了大約200萬元的增值稅稅收減免,對企業的后續發展提供了大力幫助。”
近年來,海洋牧場的概念逐漸為人所知。人工魚礁為魚兒安家,助魚群繁衍。簇簇繁茂的海藻隨水舞動,緩沖波浪、凈化水質,海藻場為海洋動物們產卵避險提供理想場所。這些生動的景象就是海洋牧場的縮影。海洋牧場是指在特定海域,通過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構建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索餌或避敵場所,養護和增殖漁業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漁業模式。與傳統海洋養殖相比,海洋牧場更加注重采用科學生產技術和精細管理方式。在恢復海洋生態系統的同時,海洋牧場還能推動漁業從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為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國對于海洋牧場的建設有明確的路線圖。《關于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200個左右。近年來,從出臺首個海洋牧場建設的國家標準,到“優化近海綠色養殖布局,建設海洋牧場,發展可持續遠洋漁業”納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海洋牧場建設蹄疾步穩。目前,全國已建成海洋牧場300多個,投放魚礁超過5000萬立方米,廣袤的海面上正建起一座座“藍色糧倉”。海洋牧場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顯著,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幫助漁民增產又增收。
智慧漁業:
讓大黃魚住上“健身房”
近年來,隨著技術設備的規模化、智能化、標準化水平穩步提升,越來越多的智慧應用走向蔚藍大海。智慧漁業,正讓海洋養殖科學又“聰明”。
在福建省連江縣筱埕鎮定海灣海域,仰臥著一座近2000平方米的橄欖球型鋼構設施,這正是大黃魚的“新家”——“振漁1號”現代化深海養殖平臺。這里利用風電裝置可讓養殖網箱360度翻轉,實現仿野生環境。漁民因此打趣說,這是讓大黃魚住上了“健身房”。
福州力美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許福安介紹,“振漁1號”是智慧養殖平臺,這里配備了4G基站、高清攝像頭、海水質量檢測設備等,養殖戶能通過手機App(應用程序)實現“線上養魚”,只要兩三個人,就可以養殖數以萬計的優質深海大黃魚。
從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漁人碼頭海域俯瞰,“耕海1號”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酷似一串寶石項鏈鑲嵌在蔚藍的大海上。“項鏈”的一頭是花瓣造型的智慧漁場,另一頭是海星造型的網紅打卡地,串連起一種全新的耕海牧漁方式。
在“耕海1號”上,各類海上裝備展現出滿滿的“科技感”。太陽能、風能發電系統可基本滿足平臺日常用電需求;防污處理系統可將處理后的污水污物運到環保部門指定的陸地碼頭集中處理;海水淡化設備每天可產淡水20立方米,滿足平臺3天的淡水使用量。
登上“項鏈”北端的智慧漁場,可以看到不少游客在垂釣位上釣魚。漁場內有3個直徑40米的大型圓形網箱,每個網箱養殖體積約1萬立方米。
“這里養殖的魚密度很大,個頭也大。”游客陳家棟下竿不久,就體驗到了魚兒咬鉤的刺激感覺。
時下正值黃渤海伏季休漁期,但平臺上的智慧漁場每天仍能供應大量新鮮優質的海水魚。
“漁場內的網箱年可養殖斑石鯛、真鯛等優質海水魚類20萬尾,年產約15萬公斤。”山東海洋集團耕海科技公司相關負責人王官磊說。
據介紹,之所以被稱為智慧漁場,是因為該漁場配備了自動投喂、環境監測、船舶防碰撞等系統,以及無人船、水下巡檢機器人等領先設備,已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生態養殖。
“尤其在遇到海上大風浪時,平臺上的人員需要撤離,這時只要開啟手機終端,就可實現自動投餌等操作,保證漁場正常運作。”王官磊說。
飼料儲存艙、自動投料機、水上水下視頻監控、水質實時測量……距離廣東省湛江市流沙灣碼頭7海里遠海面的兩個自動化養殖網箱內,軍曹魚、鮸魚等深海魚正在其中茁壯生長。這里是廣東省湛江市首個機械化、智能化深遠海養殖平臺“海威一號”。
和普通深海網箱不一樣,裝載了許多“黑科技”的“海威一號”總量和規模更大,設置有先進平衡系統、寬闊作業平臺、通道和科學管養設施,作業安全性更高,設計抗臺風能力可達15級。“這樣的深水重力式網箱我們在這里一共布置了80個,一個網箱就可以產出10萬斤魚貨。”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王耀嶸說。
“海威一號”是湛江市發展智慧漁業、加速推進“藍色糧倉”現代化的部署之一。近年來,湛江市大力推動智慧漁業發展,向深遠海養殖智能化轉型。根據《關于推動湛江市水產產業高質量發展意見》,到2026年,湛江爭取建成5000個大型深水網箱、5至10個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平臺、4個國家級海洋牧場,構建大型海上“藍色糧倉”,打造游客向往的“海上草原”。在流沙灣這片藍色海洋上,越來越多質量高、滋味好、營養豐富的海產品將“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認為:“傳統養殖方式面臨土地和水資源短缺、養殖空間壓縮、水環境污染等問題,發展智慧漁業則是傳統生產方式向精準高效綠色方式轉變、過度依賴人工向以機器為主轉變、主觀經驗判斷向大數據智能決策轉變的過程,是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
綠色漁業:
“美了環境,鼓了錢包”
升級養殖方式、開展“清海行動”……在一系列舉措下,各地水產生產與生態協調發展,讓漁業生產更加綠色環保,也讓海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綠色漁業,正讓“海洋牧歌”越唱越響亮。一條高效、安全、綠色的現代漁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正從深海游向未來。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白龍珍珠灣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內,養殖網箱星羅棋布,各類魚種活蹦亂跳,漁民在忙碌中喜氣洋洋。
“這些年,金鯧魚名氣越來越響,我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在防城區珍珠灣金鯧魚養殖產業發展基地,忙著投放魚苗的養殖戶陳忠啟說。2020年,在合作社的帶領下,他學習了金鯧魚養殖新技術。2022年陳忠啟養了4000尾金鯧魚,純收益達到14400元。陳忠啟說,今年自己打算加大金鯧魚的養殖規模,以期獲得更好的收入。
陳忠啟養殖金鯧魚獲增收,是防城港市近年來大力發展耕海牧漁取得明顯成效的一個縮影。過去,大多漁民只能以近海捕撈、灘涂養殖為主,不僅收入有限,對附近的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也造成一定影響。“那段時間,收成越來越少,漁船越走越遠。”港口區企沙鎮漁民張秀芬說。
2016年,隨著防城港白龍珍珠灣海域海洋牧場示范區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名單,當地開始探索深海網箱養殖和發展現代化環保漁業的新路子。之后,防城港市走上了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發展之路。隨著現代海洋漁業產業集群加速崛起,防城港市成功實現了漁業增效、漁民增收。耕海牧漁,讓當地的海洋漁業經濟重新煥發生機。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500多公里海岸線蜿蜒延伸,海域面積達2.89萬平方公里。
優越的自然環境,讓當地人習慣以海為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霞浦全縣漁業從業人口達26萬人,占全縣人口數量的一半以上,海上養殖業年產值超百億元。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海上養殖一度出現無序無度的狀況。生態環境惡化的后果,最終也嚴重影響了海上養殖業發展。2018年7月,霞浦下決心進行海上養殖綜合整治,推動海上養殖規范化、可持續發展。
綜合整治包含兩方面。其一,通過“清海行動”,重新規劃和調整養殖海域,推動原先無序、無度的養殖向有序、規范化轉變;其二,用可再生的環保塑膠浮球替換原先的泡沫浮球,推動海上養殖向生態環保可持續轉變。
經過實地調研、專家論證、反復討論,當年,《霞浦縣海水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年)》出臺,明確禁養區、限養區、養殖區、航道等區域劃分,依據規劃,對禁養區進行清退,對限養區、養殖區實施升級改造。霞浦構建“鎮村一體、山海聯動”工作格局,從縣直機關和無海上整治任務的鄉鎮(街道)抽調兩批干部189人支援沿海重點鄉鎮,集結縣鄉村三級共750多人對重點海域逐個攻堅。
在改造養殖設備的同時,霞浦同步推進海漂垃圾治理、航道清理、養殖區域規整,并在海上設置垃圾桶、改造衛生間,引導漁民自覺養成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霞浦海面又恢復了蔚藍。
生態環境的改善讓霞浦的旅游業煥發了生機。以“生態休閑度假”為定位,當地瞄準自然風光,完善基礎設施,鼓勵村民發展民宿、農家樂等旅游新業態。
住民宿、吃海鮮、體驗趕海……如今,旺季的霞浦一房難求。
“美了環境,鼓了錢包,提高的是生活品質,帶動的是整個城市的發展。”霞浦縣委書記郭文勝說,在霞浦,這樣的溢出效應不斷凸顯,“下一步,霞浦將更加用心守護好這片蔚藍之海、希望之海,大力發展海洋文化、海洋經濟,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協同發展。”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世界今日報丨“躬耕”萬頃碧波 “放牧...
人民網消息在福建省,越來越多的海洋牧場示范區出現在大海中;在廣... -
環球視點!6月1日起北京將調整公交專用...
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 -
世界視點!神舟十六號計劃三十日發射 ...
人民網-人民日報報道5月29日上午,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 -
游客度假,本地人“渡劫”?|世界關注
“我,長沙人,五一期間吃不上飯了。”每一個網紅城市的背后,都有... -
環球觀熱點:挺進地下萬米!我國首口萬...
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今天(5月30日),中國石油發布消息,我國首口萬... -
我國將開展全面提升醫療質量行動計劃-最...
新華社北京5月29日電(記者顧天成、董瑞豐)醫療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
- 世界今日報丨“躬耕”萬頃碧波 “放牧”蔚2023-05-30
- 環球視點!6月1日起北京將調整公交專用車道2023-05-30
- 世界視點!神舟十六號計劃三十日發射 太空2023-05-30
- 極目快評|男孩用磚敲下景區鐘乳石帶走,“2023-05-30
- 當前視訊!女子用餐被收700元服務費,餐廳2023-05-30
- 莫斯科凌晨突遭不明無人機襲擊,兩棟樓受損2023-05-30
- 新西蘭女子蓋房子準備出租,沒想到小偷在鄰2023-05-30
- 空姐以身擋住空中被打開的艙門?資深機長:2023-05-30
- 咸豐:非遺文化進校園2023-05-30
- 安丘離婚登記辦理指南_世界焦點2023-05-30
- 逝去的歐若拉全本免費_逝去的歐若拉2023-05-30
- 當前速看:手機鉆石卡_淘寶鉆石卡2023-05-30
- 快樂的暑假生活作文600字左右(有關快樂的2023-05-30
- 為什么內存卡插到手機里面不能用?手機內存2023-05-30
- 什么動物吃仙人掌不扎嘴?人可以吃仙人掌嗎2023-05-30
- 創維電視有哪些故障現象?創維電視花屏怎么2023-05-30
- 白色柳絮是柳樹的什么?柳絮對人體有哪些危2023-05-30
- 環球微頭條丨一蹶不振,4月份啟辰大V/D60 2023-05-30
- 天天熱推薦:深圳車載香熏攝影機構2023-05-30
- 叫好不叫座!馬自達Skyactiv-X壓燃技術或將2023-05-30
- 馬自達新一代CX-5將2025年發布 搭載混動系統2023-05-30
- 芒果汁弄衣服上怎么洗?芒果汁怎么榨才好喝2023-05-30
- 快訊:江蘇郵政行業獲專項資金1331萬元 興2023-05-30
- 煮蛋器好用嗎?煮蛋器應該怎么使用?2023-05-30
- 環球快消息!局部可超38℃!廈門發布高溫橙2023-05-30
- 最高氣溫可達36℃ 廈門今天或迎今年首個高2023-05-30
- 內部改造項目進入驗收階段 人民體育場預計2023-05-30
- 精彩看點:廈門東部體育會展新城片區正式命2023-05-30
- 《廈門市存量房交易資金監管辦法》將于6月12023-05-30
- 圍棋的基本規則和走法?圍棋屬于體育類還是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