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新農人”助力端牢“中國飯碗”
植保無人機、北斗導航、免耕播種機、智慧農業物聯網……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深入推進,各式各樣的新農具成為農業生產的“新式武器”。操作這些新農具的生力軍正是新一代年輕大學生。
曾經,離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生活,是很多農村大學生的夢想。如今,看準農業生產向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現代化轉變的機會,一些大學生畢業后,選擇走進田間地頭,把青春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成為新型職業農民,讓“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時代課題有了新答案。
(資料圖片)
大學生“新農人”,依靠科技智慧和科學知識逐夢鄉村,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新活力,給鄉村振興帶來新希望。
換裝備,讓種地更輕松
春風吹過黑土地。走進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一場農機培訓會在田間地頭熱鬧開場。“駕駛輪式拖拉機轉彎時一定要減速、鳴號、靠右行。”梁日鵬站在人群中間,講解拖拉機的操作規范,一旁是各式新農機:免耕播種機、秸稈打包機、植保無人機……
29歲的梁日鵬,是沈陽農業大學2016屆農業機械化專業的畢業生,上學期間他曾走訪、調研全國近100個農業合作社。帶著這些經驗,畢業后他來到法庫縣創辦了萬盈農業科技服務公司,成為當地3萬畝地的“貼心農管家”。
“這幾年,我們將農田管理接入了物聯網系統,一臺手機就能管數萬畝地。”梁日鵬說,他參與開發的“萬盈管理系統”,利用GPS對農戶的承包地進行查田勘界、實地測繪。每一塊托管的土地都有一個二維碼,客戶可隨時用微信掃描了解服務的進程及詳情。
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不斷賦能農業生產。如今,在一批“新農人”的操控下,手機遠程管理農田,種地盡顯科技范兒。
“以前種地靠人拉肩扛,種十來畝地就累死累活的。用手機種地,用無人機噴灑農藥,我們老一輩種地人根本操作不來,以后種地就得靠有文化的年輕人。”站在麥田旁,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45歲的農民劉迎舉感嘆道。
這是在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拍攝的老王坡高標準農田示范區(2023年2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在有“中原糧倉”美譽的駐馬店市西平縣,1.2萬畝老王坡高標準農田由河南水投柏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統一流轉、投資和運營。畢業于鄭州大學的“80后”劉亞輝,帶著兩名“90后”大學生臺曉林、王仲琦,還有一名“00后”大學生王英凡,“耕種”著這超萬畝良田。
在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老王坡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王仲琦通過指揮調度平臺遠程了解小麥生長情況(2023年2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一條條筆直的麥壟,暗含新科技。“每條麥壟之所以筆直如線,是因為使用了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播種機,提前規劃好線路,全程自動化播種。”王仲琦說。
如今,這超萬畝良田里,物聯網控制著250多個自動化噴灌設備和墑情、蟲情等智能終端,澆地、施肥手機一鍵啟動,時常引來周邊農民的參觀。
在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老王坡高標準農田示范區,臺曉林(左)、王仲琦和王英凡(右)一起查看苗情并做記錄(2023年2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科技的力量到田間,種地變得有點‘高大上’了。” 劉亞輝笑道。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征兵說,農業現代化關鍵是種地人的現代化。由大學生變身的“新農人”,年輕有活力,文化水平高,學習能力強,接受新技術快,正讓農業生產從“靠人力”向“靠算力”轉變,從“體力活”向“技術活”轉變,新型職業農民正成為建設農業強國的新生力量。
回農村,奮力干一番大事業
4年多前,聽說齊葉葉要放棄大城市的工作回鄉務農,她的丈夫很是不解。齊葉葉給出了她的理由:離家近一點,現在農村有很好的發展機遇。
今年32歲的齊葉葉畢業于西安石油大學物流專業,曾在沿海地區工作多年,擔任一家物流公司區域副總經理,2018年選擇返鄉務農。
在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慕儀鎮齊西村,齊昆在駕駛農用拖拉機(2023年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如今,齊葉葉和同是大學畢業的弟弟齊昆,在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慕儀鎮齊西村耕種著800多畝農田,并為周邊3萬多畝農田提供托管服務。
2019年以來,齊昆花費15萬元陸續購入3臺植保無人機,自學成為操作植保無人機的行家里手。2021年,齊昆獲得第四屆中國農機手大賽植保分賽陜西賽區冠軍。當年,他和姐姐同時獲得由陜西省農業農村廳頒發的新型高級職業農民證書。
在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慕儀鎮齊西村的農田,齊葉葉(左)與齊昆調試植保無人機(2023年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現在國家對種糧大戶的扶持力度很大。今年2月,我受邀參加陜西省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的一個項目培訓班,前往浙江大學學習了15天,收獲很大。我覺得把農業當成一份事業,一定能干出一番成績。”齊昆說。
在農村務農的齊昆常常“灰頭土臉”,曬得黝黑,但幾年堅持下來,他已經習慣了和泥土打交道的生活。
常年活躍在農田耕作一線的姐弟倆,是大學生投身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縮影。
在我國東北大堡子村,大學生農民郭佳明種堿地西紅柿的故事,人人稱道。
郭佳明的家鄉位于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鹽堿地居多,是水稻的主產區,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偏少。2016年,沈陽農業大學畢業的郭佳明選擇回鄉創業。但剛開始支持者并不多,人人都勸他:“這鹽堿地里種不出黃金,不如安安穩穩種水稻。”
在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田家街道大堡子村,回鄉創業大學生郭佳明(前左)在培訓課上回答農民提出的問題(2019年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郭佳明不服氣。他與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合作,每天凌晨就起來去地里干活,研究種植技術。“種植、采摘、跑市場都是自己干。那陣子是最累的。”郭佳明說。
大棚里的日夜勞作,讓郭佳明成了村里的“科學種地專家”。他不僅對作物生長的每個階段變化了然于胸,還研究出堿地西紅柿起壟裝置等多種實用技術。
這幾年,在當地政府部門扶持下,郭佳明成立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業技術培訓學校,輻射帶動周圍農民共同致富。
如今,堿地西紅柿成了大堡子村的富民產業。全村共有300余個大棚,近800名村民種植堿地西紅柿,村民紛紛說“大學生就是不一樣”。
“實踐證明,大學生在農村是可以有一番作為的。”郭佳明說。
好政策,讓“新農人”留得下、能創業
沿著麥壟,劉記森小心翼翼蹲下身,拔出一株麥苗,抖落土,放在手心。“你瞧,今年的麥苗長勢好得很!”
“90后”新農人劉記森戴著一副眼鏡,年輕帥氣,談起種糧頭頭是道。
這是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拍攝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2022年3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2014年,河南農業職業學院畢業后,劉記森回到河南省小麥產量第一大市周口市商水縣魏集鎮,與父親一起經營種植專業合作社。年輕的他,對農業有新的理解,那就是讓同樣的地長出更多的糧食,提升土地產出率。
“我們所在的高標準農田,有物聯網控制中心、氣象觀測站、各式節水灌溉設備……”劉記森邊說邊用手機向記者演示,“如今靠著科技種田,管理精細了,出力變少了,產出卻多了,平均每畝地比傳統種植增產100多斤。”
農業強國,關鍵在人。像劉記森一樣的新型職業農民正快速成長,成為推進糧食高產穩產的重要力量。
近些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加快,一些農民外出務工導致土地撂荒,農業后繼乏人問題明顯,“誰來種地、如何種地”成為新課題,如何端牢“中國飯碗”面臨新挑戰。
為此,國家著眼于農業農村實際,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著力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引進一批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讓其留得下、能創業。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
得益于國家的好政策,劉記森的合作社流轉土地的規模不斷擴大。2017年,劉記森創新探索“村委+農戶+合作社”的全新托管服務模式,增加了農民收入,也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劉記森介紹,合作社成員已經從原來的28戶發展到300多戶,土地流轉面積由初期233畝發展到6000多畝、托管土地達到3萬多畝。
“下一步打算怎么做?”記者問他。劉記森說:“發展智慧農業,試種新品種,引進新技術,用更少的人種更多的地,為糧食高產穩產作出自己的貢獻!”
文字記者:張京品、劉彤、王炳坤、武江民、雙瑞、孫清清
視頻記者:梁愛平、王炳坤、武江民、張浩然
海報設計:孫瑤
新媒體編輯:郝靜、戚文娟、侯幫興、程昊
統籌:李逾男、曹江濤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大學生“新農人”助力端牢“中國飯碗”
植保無人機、北斗導航、免耕播種機、智慧農業物聯網……隨著農業現... -
水路運輸忙 世界資訊
隨著經濟復蘇,各地水路運輸呈現一片繁忙景象。↑2023年3月15日,船... -
中國故事|當工程師遇到“宇宙訂單”_當...
行星發動機、太空電梯、外骨骼機器人、“鋼鐵螳螂”……電影《流浪... -
為生命而托舉!杭州高速交警雨中充當“...
“千萬不要睡去!想想你的老婆,想想你的孩子。他們都在等著你回家... -
春耕一線觀察丨科技大顯身手:“星”眼...
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農業... -
我國已建成3.3萬多個社區家政服務網點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今年以來,我國全面推進“家政服務進社區...
- 大學生“新農人”助力端牢“中國飯碗”2023-03-18
- 水路運輸忙 世界資訊2023-03-18
- 收費站化身“救助站”熱情服務18名滯留司乘2023-03-18
- 中國故事|當工程師遇到“宇宙訂單”_當前2023-03-18
- 武漢鼓勵餐廳平臺推廣“小份菜”“半份菜”2023-03-18
- 世界動態:武漢“鐵拳”行動重查15類民生重2023-03-18
- 武漢暫未發現銷售“3·15”晚會曝光香精大米2023-03-18
- 援鄂親友如相問 一片情真在珞珈2023-03-18
- 應城:開啟政務服務“好差評” 群眾辦事更2023-03-18
- 鄭州宇通校車圖片_鄭州宇通校車 每日信息2023-03-18
- 焦點熱門:嘉定這12000多名年輕汽車人才,工2023-03-18
- 全球視點!輸出達600馬力,支持800伏快充,2023-03-18
- 鈉離子電池來了,15分鐘可充至80%,這種電2023-03-18
- 花山街道舉辦編程教育科普活動 當前熱點2023-03-18
- 今日 ,武大櫻花只為他們盛開 天天微頭條2023-03-18
- 環球通訊!男子在保護區捕獲7只野鳥,結果2023-03-18
- 今日聚焦!2022年武漢“法院+金融”訴前處理2023-03-18
- 【當前獨家】小雨不減求職熱情,“就在武漢2023-03-18
- 湖北將啟動生態環境保護執法稽查2023-03-18
- 規范監測行為,生態環境部發布7項國家生態2023-03-18
- 扁擔山公墓:清明祭掃線上預約、分時段入園2023-03-18
- 邵東中醫院搬遷最新消息_邵東中醫院2023-03-18
- 長城汽車新能源干貨大會的顛覆性技術 以全2023-03-18
- 環球資訊:車企和地方政府都“急眼了”,大2023-03-18
- 全球微速訊:這場長城汽車新能源干貨大會 2023-03-18
- 漢、唐冠軍版20.98萬元便可擁有,價格已下2023-03-18
- 武漢實施制止餐飲浪費專項整治,餐廳平臺要2023-03-18
- 好消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林雕在武漢安家了2023-03-18
- 【組圖】恩施市:玉蘭花開春意濃2023-03-18
- 世界新消息丨微視頻|油菜花兒開 樊城等你來202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