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當工程師遇到“宇宙訂單”_當前資訊
行星發動機、太空電梯、外骨骼機器人、“鋼鐵螳螂”……電影《流浪地球2》用精彩的視效呈現出“大開腦洞”的場景。
“你們盡管想象,我們負責實現。”當中國工程師遇到“宇宙訂單”,他們憑借超凡的“中國智造”,讓科幻之光照進現實。
“鋼鐵螳螂”:應急救援領域的多面手
(資料圖片)
“2021年國慶期間,我第一次到徐工《流浪地球2》項目組實地報到,當時并沒有意識到,接下來經歷的事情會成為記憶中的珍寶。”徐工集團《流浪地球2》現場執行人員季傳良回憶道。
34歲的季傳良負責調度徐工集團在電影《流浪地球2》拍攝現場的車輛,每天依據指令,安排具體操機手執行布景任務。
“收到。徐工某某型產品到達指定位置。”這句話季傳良每天要在對講機中重復聽很多遍,這讓他覺得既踏實又驕傲。
作為劇組的工程機械設備合作方,徐工集團以起重、土方、道路、高空、環衛、安全與應急救援等成套化設備保障方案,成為電影中的特殊“演員”。
徐工集團《流浪地球2》項目負責人馮若宇介紹,徐工集團先后投入42款61臺主機設備、400多套零部件及車間道具、61套三維模型、319名工作人員,從設備、人員、物流、現場執行等多方面為《流浪地球2》做好資源配置和保障。
“想象力快趕不上現實了!”《流浪地球2》導演郭帆這樣形容自己在現場看到徐工集團“鋼鐵螳螂”時的感受,這個在郭帆眼中如同“變形金剛”般的裝備,是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步履式挖掘機。
擁有4條支腿、4個獨立電機、18個液壓油缸,“鋼鐵螳螂”可以在沼澤、山坡、隧道等各種環境下工作。“無論是2.4米的垂直障礙、寬4米的溝,還是2米深的水、45度的斜坡,它都可以如履平地,目前主要應用在應急救援領域。”馮若宇告訴記者。
除了“鋼鐵螳螂”,影片中許多可行駛、可作業、可變形的“地球聯合政府”機械設備,以及“無人駕駛水平運輸車”,都出自徐工集團。除此之外,徐工基于高寒、高熱、高海拔等復雜的應用場景,圍繞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方向研發的數十項創新成果成功運用于《流浪地球2》,無人駕駛和新能源的設備占總體設備的三分之一以上。
“外骨骼機器人”:正在走進日常生活
“太空電梯墜落,身著外骨骼機器人的救援人員忙著搬運物資、抬傷員。”31歲的王昕已經在電影院“刷”了兩次《流浪地球2》,看著自己設計的產品出現在大銀幕上,還是難掩激動之情。
王昕是上海傲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機械工程師,此次傲鯊智能為電影《流浪地球2》提供了上肢、腰部、下肢外骨骼機器人9套產品。“我們的產品外觀很符合電影的科幻感,除了‘參演’影片,也在幕后幫助劇組搬運物品,減輕工作人員負擔。”王昕告訴記者。
傲鯊智能是一家基于外骨骼技術平臺的機器人科技公司,創立于2018年。創始人徐振華表示,公司創立之初的目標就是開發出適合普通大眾的外骨骼產品。“我們希望能以更廉價、更親民的方式,讓外骨骼機器人應用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科幻電影中,普通人在外骨骼機器人的“加持”下變身“大力士”。現實生活中,外骨骼機器人已經在汽車、航空、電力、礦山、銀行、建筑等豐富的場景落地。“不僅在工業方面有廣泛應用,外骨骼的應用范圍也逐步擴展到民用領域,包括康復醫療、戶外運動等方面。”徐振華說,“將來我們可能人手一臺外骨骼裝備,就像買手機一樣。”
徐振華說,在傲鯊智能,“80后”的自己已經是“老”員工了,研發人員清一色是像王昕這樣的“90后”。“大家都是有科幻情結的人,從小看過的內容會潛移默化地對設計思路、靈感產生影響,這種科幻的精神和思想我們想堅持下去。”2020年6月加入傲鯊智能的王昕,已經參與了第三代、第四代外骨骼機器人的開發。
這個年輕的團隊在取得突破的同時也不斷經歷著探索和失敗。“記不清了,大概失敗了五六十次以上,報廢件至少有十幾箱。”徐振華坦言,為了做精做好產品的同時降低成本,團隊并未采用國外已有的半成品,而是選擇從底層設計開發,自主研發編碼器系統、減速機系統等。
“為了實現低成本化、輕量化、國產化,我們付出了很多,但是也離我們最初的目標越來越近。”徐振華說,“外骨骼機器人應該更小、更輕、更生活化,就像普通的電動工具一樣,讓所有人都用得起。”
“人造太陽”:讓聚變能源點亮萬家燈火
如果有一天人類真的要失去太陽,我們靠什么能量維持生存?電影《流浪地球2》中,人類計劃給地球安裝上萬座巨大的行星發動機,推著地球去“流浪”。
“電影中的行星發動機依靠的是聚變技術。”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實驗項目(JUNA)首席科學家柳衛平介紹,核聚變反應是將兩個原子核重新結合,生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的過程,從而產生巨大的能量。
“這在理論上可行,但聚變反應的發生很復雜,需要極高的溫度和極強的壓力,反應條件較為苛刻。”柳衛平說,當前更容易實現的可控核聚變技術,為輕核聚變。
自1985年起,為驗證聚變能利用的可行性,全球主要核能國家加入“ITER計劃”,聯合建造能產生大規模可控核聚變反應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俗稱“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就是利用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通過核聚變在地球上生產能源,實現人類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供應夢想。
中國于2006年正式加入“ITER計劃”。近年來,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HL-2M)和中國環流器二號A(HL-2A)等裝置不斷實現技術突破。2022年,由中核集團牽頭研發的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HL-2M)實現等離子體電流突破100萬安培(1兆安),創造了中國可控核聚變裝置運行新紀錄,“人造太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我們將從一組組數據測量、一次次實驗驗證、一個個部件研發著手,研究受控核聚變,讓聚變能源早日點亮萬家燈火。到那時,很多裝置都可以使用清潔高效的聚變能源,甚至可以開著聚變動力飛船,在太空自由翱翔。”柳衛平說。
總策劃:趙丹平、顧錢江
監制:閔捷
統籌:衛鐵民、祁蓉、丁靜
記者:楊淑君、王毅卉、丁靜
編輯:劉暢、路一凡
視頻部分素材來源:電影《流浪地球2》、徐工集團、上海傲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核集團宣傳文化中心
新華社對外部
經濟參考報
新華社北京分社
聯合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中國故事|當工程師遇到“宇宙訂單”_當...
行星發動機、太空電梯、外骨骼機器人、“鋼鐵螳螂”……電影《流浪... -
為生命而托舉!杭州高速交警雨中充當“...
“千萬不要睡去!想想你的老婆,想想你的孩子。他們都在等著你回家... -
春耕一線觀察丨科技大顯身手:“星”眼...
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農業... -
我國已建成3.3萬多個社區家政服務網點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今年以來,我國全面推進“家政服務進社區... -
葡萄之鄉做強精深加工 每日速遞
經濟日報報道以項目引項目,以產業聚產業,以品牌育品牌……作為葡... -
全球視點!綜合施策穩就業促創業
上圖搬遷群眾在拉薩市當雄縣藍色天國羊八井地熱旅游區沖浪樂園實現...
- 收費站化身“救助站”熱情服務18名滯留司乘2023-03-18
- 中國故事|當工程師遇到“宇宙訂單”_當前2023-03-18
- 武漢鼓勵餐廳平臺推廣“小份菜”“半份菜”2023-03-18
- 世界動態:武漢“鐵拳”行動重查15類民生重2023-03-18
- 武漢暫未發現銷售“3·15”晚會曝光香精大米2023-03-18
- 援鄂親友如相問 一片情真在珞珈2023-03-18
- 應城:開啟政務服務“好差評” 群眾辦事更2023-03-18
- 鄭州宇通校車圖片_鄭州宇通校車 每日信息2023-03-18
- 焦點熱門:嘉定這12000多名年輕汽車人才,工2023-03-18
- 全球視點!輸出達600馬力,支持800伏快充,2023-03-18
- 鈉離子電池來了,15分鐘可充至80%,這種電2023-03-18
- 花山街道舉辦編程教育科普活動 當前熱點2023-03-18
- 今日 ,武大櫻花只為他們盛開 天天微頭條2023-03-18
- 環球通訊!男子在保護區捕獲7只野鳥,結果2023-03-18
- 今日聚焦!2022年武漢“法院+金融”訴前處理2023-03-18
- 【當前獨家】小雨不減求職熱情,“就在武漢2023-03-18
- 湖北將啟動生態環境保護執法稽查2023-03-18
- 規范監測行為,生態環境部發布7項國家生態2023-03-18
- 扁擔山公墓:清明祭掃線上預約、分時段入園2023-03-18
- 邵東中醫院搬遷最新消息_邵東中醫院2023-03-18
- 長城汽車新能源干貨大會的顛覆性技術 以全2023-03-18
- 環球資訊:車企和地方政府都“急眼了”,大2023-03-18
- 全球微速訊:這場長城汽車新能源干貨大會 2023-03-18
- 漢、唐冠軍版20.98萬元便可擁有,價格已下2023-03-18
- 武漢實施制止餐飲浪費專項整治,餐廳平臺要2023-03-18
- 好消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林雕在武漢安家了2023-03-18
- 【組圖】恩施市:玉蘭花開春意濃2023-03-18
- 世界新消息丨微視頻|油菜花兒開 樊城等你來2023-03-18
- 環球微資訊!事關清明祭掃,扁擔山公墓發布2023-03-18
- 武漢蔡甸:“揭秘”!雕刻在玻璃鏡子背后的202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