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返鄉列車上,聽“打工人”的心聲
人潮再現的福州火車站,伴隨著車站的廣播聲,1000多名旅客陸續登上了K1268次列車。
這趟從福州開往重慶北的火車,是在閩的川渝等地農民工最為“鐘愛”的返鄉列車之一。農民工兄弟們這一年過得怎樣?對來年又有什么打算?春運期間,我們一同登上K1268次,聽聽老鄉們的新年心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一年,不容易”
“已經上車嘍”“一切平安”“明天中午就到”……伴隨汽笛聲響起,K1268次列車的硬座車廂里漸漸熱鬧起來,背著大包小包的乘客們一邊尋找落腳的地方,一邊扯著嗓子向電話那頭的家人報平安。
這是郭觀林來福建的第九個年頭了。這個年近六旬的廣安老漢,干過保安、進過工廠,如今在福州的一家箱包廠里打工。對他而言,過去這一年并不輕松。由于外貿形勢不景氣,他所在的箱包廠效益下滑,年底夫妻倆理了理工資單,只攢下來三萬多元。而前些年,兩口子一年可以有八萬元左右的結余。
列車疾駛,擁擠的硬座車廂里,工友們聊著天南海北的故事。許多人都感慨,疫情反復影響下的2022年,“真是不容易”。
2022年,不少建筑工地受到疫情的影響,也波及打工人的錢袋子。周爵伍和妻子是工地上的一對“夫妻檔”。去年下半年在疫情影響下,工地三個月沒開工,兩口子在出租屋里閑得心發慌。“家里兩個兒子,為了他們結婚能有套新房,怎么也得再拼一拼。”周爵伍說。
今年夫妻倆攢下的錢不多,但周爵伍沒有氣餒,早早聯系工頭為明年做準備。“現在還不確定返工后還能不能在這個工地干,沒有還得繼續找下家。”周爵伍說。
來年的工作、欠薪的苦惱、裁員的擔憂……車廂里,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著過去一年的酸甜苦辣。
“雖然掙得不多,但老板沒有裁員,我們就要堅持下去共渡難關。”郭觀林說。
“這一年,很溫暖”
在福建,有100多萬四川籍務工人員。拔地而起的高樓、燈火通明的車間,都有他們默默奉獻的身影,而他們也在這里感受到家的溫暖。
來自四川達州渠縣的唐小洪早早趕來火車站,這是他時隔七年又一次返鄉過春節。列車才剛剛啟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家人通電話。“今年看爸媽老了不少,尋思著不管掙多少錢,都要回去陪陪家人。”唐小洪說。
這趟K1268陪伴唐小洪往返多年,見證了他的“打工足跡”。不同的是,今年在當地商會的幫助下,他和妻子都拿到了免費車票,能省下來五百多元。上車時,福州火車站還為他們贈送了愛心防疫包,給大家戴上了御寒的紅色圍巾,這讓他們感受到陣陣暖意。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四川達州駐福州農民工服務站站長鄧仁鋒說,福州火車站與四川省人民政府駐廈門辦事處聯合舉辦了“暢通春運返鄉路活動”,開行免費務工返鄉專列,260多名老鄉拿到了免費車票。
常玉鳳與王興琴也都拿到了免費車票,作為四川渠縣老鄉,兩人在泉州晉江一家玩具廠一待就是20多年。常玉鳳感慨,出門在外,最溫暖的除了有家鄉人的陪伴,還有工廠的照顧。今年廠里效益不好,但到了歲末,老板還是給大家發紅包鼓勁,甚至還往自己80多歲的母親手里塞了一個。常玉鳳說,相伴20多年的工廠已經成了半個家。在這里,外地員工和本地人一樣可以慢慢走上管理崗位,這讓她感到,流水線雖然枯燥卻并不冰冷。
列車上,許多人與常玉鳳有著共同的心聲。年輕時,他們挎上行囊,跟隨列車來到異鄉,在工廠與工地里度過青春。過去一年雖然艱辛,但總有溫暖讓他們選擇堅守在此。
“去遠方,歸故鄉”
擁擠的K1268次列車中,一眼看去,多是中老年人。從幾十年前背上行囊,奔赴沿海打工,到如今兒女逐漸長成,很多農民工開始面臨繼續漂泊與回歸故鄉的又一次選擇。
操勞大半輩子,不少農民工最終還要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他們或在家鄉的城區購房落戶,或在農村老家建造新房。王本軒的孩子去年大學剛畢業,在成都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有著穩定的收入。一個人在福州時,他常常暢想“退休”后的日子。
“雖說農民工沒有退休的概念,但過些年孫子出生了,老在外面漂也不是辦法。”王本軒所在的村子近年來經過農田改造、退林還耕,村容村貌大為改觀。離開土地大半輩子的他,倏而發現,田園牧歌的生活還是自己更加向往的歸宿。
與自己父母相比,遠方還是故鄉,下一代人擁有了更多的選擇。
在這支返鄉的隊伍里,來自四川達州的“95后”黃雪是為數不多的年輕人。作為“福漂”二代,她在福州度過了中學和大學時光。黃雪說,與走出大山的父輩不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這代務工人員子女,不再只是囿于工廠、工地或是故鄉的農地,她們擁有更多嘗試的勇氣和能力。
來福州久了,黃雪不僅成了不怎么吃辣的川妹子,有時候還會跟老鄉科普起福州的俚語,“七溜八溜不離‘虎糾’”。如今,她在福州開了兩家美容店,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讓操勞大半輩子的父母早點退休。
從天色微明到夜色蒼茫,2000多公里的距離,26個小時的硬座,是遠方,也是故鄉。K1268次務工返鄉專列,滿載“打工人”駛向日夜思念的家鄉。
相關閱讀
-
在返鄉列車上,聽“打工人”的心聲
人潮再現的福州火車站,伴隨著車站的廣播聲,1000多名旅客陸續登上... -
焦點消息!華麗轉身,“要做什么”!多...
央視網消息:從穿山越嶺到過江跨海,盾構機是國民經濟和建設的重大... -
環球消息!【新春紀事】廈門金門同放焰...
【解說】1月22日晚,正值中華民族傳統佳節——春節,2023海峽兩岸春... -
兩岸同胞拜大年|曾瀞漪:我們春節一年...
曾瀞漪來自臺灣,是香港鳳凰衛視的主持人,也是山東人的媳婦。擁有... -
頭條焦點:(新春見聞)澳門喜迎八方來...
中新社澳門1月23日電題:澳門喜迎八方來客小城盡展新春韻味中新社記... -
焦點!高原臺胞的年夜飯:思親情濃處 ...
中新社西寧1月22日電題:高原臺胞的年夜飯:思親情濃處味蕾慰“鄉愁...
- 在返鄉列車上,聽“打工人”的心聲2023-01-23
- 焦點消息!華麗轉身,“要做什么”!多項國2023-01-23
- 環球速讀:貞觀長歌主題曲張瀾_貞觀長歌歌2023-01-23
- 全球觀點:劉美含的歌曲_劉美含魏晨2023-01-23
- 公安縣:農村美 鄉村煥顏展新姿2023-01-23
- 即時:大年初二,萬余游客打卡黃鶴樓迎新納2023-01-23
- 我在黃陂過大年| 天池兔兔新春游園會,“2023-01-23
- 環球消息!【新春紀事】廈門金門同放焰火 2023-01-23
- 鄂南古村迎春節:板凳長龍舞起來|環球通訊2023-01-23
- 兩岸同胞拜大年|曾瀞漪:我們春節一年在臺2023-01-23
- 天天速讀:“拜年號”公交車廂紅紅火火 司2023-01-23
- 頭條焦點:(新春見聞)澳門喜迎八方來客 2023-01-23
- 全球關注:公交夫妻堅守除夕夜末班車2023-01-23
- 焦點!高原臺胞的年夜飯:思親情濃處 味蕾2023-01-23
- 漢口北“劇游外賣”營造別樣年味2023-01-23
- 天天觀點:“福兔”“雄獅”鬧東湖 人民樂2023-01-23
- 人機攜手共管600畝站區 湖北首座特高壓換2023-01-23
- 短訊!論文答辯的流程及技巧_論文通行證2023-01-23
- 2022年MPV銷量排名:賽那強勢進前三,這幾2023-01-23
- 無錫:發放1200萬元新能源汽車消費券 申領2023-01-23
- 焦點簡訊:菇涼,你真的需要一輛女式自行車2023-01-23
- 兔年春晚微電影的主演是普通農民!為什么選2023-01-23
- 觀熱點:法拉沙人_法拉沙人2023-01-23
- 談情斗愛_談情斗愛 時快訊2023-01-23
- 留學生走進老南昌的“年味擔當” 世界獨家2023-01-23
- 北京迎來新年初雪鐵警堅守崗位護平安_全球2023-01-23
- 天天日報丨除夕里的平安“警色”2023-01-23
- 醫務人員堅守工作崗位 護佑生命迎接新生2023-01-23
- (新春走基層)“福見好戲” 鬧新春 國粹2023-01-23
- 寒潮藍色預警:多地降溫12-14℃,過程最低2023-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