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夯實豐收之基
◇目前,黑龍江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種植面積占比87%,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8%,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穩定在95%以上
(資料圖)
◇截至2022年底,黑龍江省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達到6845.5萬畝,居全國首位
在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趙光農場有限公司,農民駕駛鏟車在曬場傾倒玉米(2022 年 10 月 20 日攝) 王建威攝 / 本刊
1552.6億斤,占全國總產量的11.3%,連續第13年位居全國首位——2022年,黑龍江糧食產量再次交出喜人答卷,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突出貢獻。黑龍江作為產糧大省和糧食調出大省,近年來不斷強化科技力量對農業的支撐,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通過提高耕作水平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夯實大國豐收之基。
護好黑土助力糧豐倉滿
“減少不必要施肥,先弄清土里缺什么,‘對癥下藥’?!痹诒贝蠡募瘓F洪河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科技服務中心主任王偉說,2022年10月下旬以來,他們采集了600份土壤樣品,為來年春耕時測土配方施肥做準備,“這樣施肥更精準,能有效避免施肥過量造成土壤板結”。
在洪河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科技服務中心化驗室里,土壤樣品正被風干、粉碎,農技人員將通過這次對黑土耕地的全面“體檢”,摸清耕地質量現狀,逐步建立耕地質量數據庫。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東北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之一。黑龍江省典型黑土耕地面積1.56億畝,占東北典型黑土區的56.1%。近年來,黑龍江不斷加強黑土地保護,讓因過度開發利用而變“瘦”變“薄”的黑土地重新變“肥”變“厚”。
2022年秋收時,《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北安市革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田里看到,玉米棒子被大型收割機收入艙內,地上留下一層被粉碎的玉米秸稈,遠遠望去如同給黑土地蓋上一層被子。
“前些年秋收后秸稈都堆在地里直接燒了,現在我們進行保護性耕作,秸稈全量還田?!焙献魃缋硎麻L李富強說,保護性耕作既減少了土壤的風蝕和水蝕,還增加了土壤有機質,2022年玉米平均畝產比2021年高出一二百斤。
近年來,黑龍江省探索形成以秸稈翻埋還田、秸稈粉碎還田、秸稈覆蓋免耕等為主的黑土地保護“龍江模式”和以水稻秸稈翻埋、旋耕和原茬打漿還田為主的“三江模式”,成為中國黑土地保護主推技術模式。
侵蝕溝會導致黑土地破碎化和糧食產量下降。入冬前,記者來到黑龍江省拜泉縣三道鎮戰斗村侵蝕溝治理現場,工人正在緊張施工?!拔覀儾捎眠B續式柳編跌水模式,雨水在編織好的柳條上流淌,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卑萑h水務局副局長張春山說,柳條在侵蝕溝里生長形成灌木叢,將進一步起到攔截水土的作用。據統計,2021年以來,黑龍江省共治理侵蝕溝1.08萬條。
目前,黑龍江省耕地質量平均等級3.46等,高出東北黑土區0.13個等級;每千克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36.2克;秸稈翻埋和深松整地地塊耕層厚度平均達到30厘米以上。
良種良法筑牢豐收之基
近年來,黑龍江各地不斷改進良種良法,提高糧食產量質量,應用多種技術手段,筑牢農業增產增收之基。
“你看,我身后就是大豆育種基地,這大豆長得多好!”記者視頻連線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李艷華時,鏡頭里是海南省一處育種基地,大豆植株長勢喜人。
李艷華和團隊成員如同候鳥一般,在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海倫農業生態實驗站忙碌大半年后,冬季前往4000多公里外的海南,只為在更短的時間內培育出高產豆種。
從事育種工作32年來,李艷華共選育出15個高產大豆品種,推廣面積占中國大豆種植面積的十分之一。她所選育的“東升”系列品種,具有高油、高蛋白、抗倒伏的特點,累計幫助農民增收超過40億元。
在望奎縣蓮花鎮寬四村,說起2022年的收成,村會計王立軍臉上掛著微笑。“2021年最好的地大豆畝產也就350斤,2022年最差的也能達到400斤,這是一場實實在在的大豐收。”
2022年,寬四村利用縣里的項目資金,添置了400多萬元的大型農機具。王立軍說,原來使用的小型播種機,播種間距不均勻,經常漏種,現在用新型播種機很少漏種,發生漏種馬上就會報警提醒農機手。
“我種的380畝水稻2022年產量凈增12000斤,米質也比2021年好很多。”在北大荒集團軍川農場有限公司,向陽管理區種植戶張守虎邊算賬邊說,往年夏天,稻田里有蟲害,一旦發現就已形成規模,最后水稻品質不好,影響收益。
2022年,軍川農場有限公司應用了遠程拍照式蟲情測報燈,利用害蟲趨光性將其誘殺,自動將圖像傳輸到蟲情監測平臺并分析得出數據,技術人員根據數據指導種植戶防病,將蟲害滅殺在萌發期。2022年稻田管理期間,軍川農場有限公司利用這一技術為種植戶減少損失190余萬元。
目前,黑龍江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種植面積占比87%,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8%,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穩定在95%以上,生物育種、智能農機、衛星導航等技術廣泛應用,為農業振興插上科技翅膀。
綠色種植托起新希望
“2022年秋季白天熱、夜里涼,有利于水稻灌漿,種出的大米品質、口感也更好。”站在合作社的大米分裝車間,五常市民樂朝鮮族鄉紅揚有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于殿紅說,他們采取“鮮米現磨”的方式,讓消費者品嘗到新鮮的大米?!安逖怼⒊荨⑹斋@等一系列過程全部人工處理,避免了除草劑和化肥的使用。”于殿紅說。
“五常市是我國優質稻米主產區,水田面積249萬余畝,年產優質五常大米14億斤。”五常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守欣說,2022年五常市投入了900多萬元進行作物病蟲害的統防統治,又投入400余萬元提升土地地力,讓這片土地更綠色。
“我們采用綠色有機方式種植,訂單銷售,銷路不愁?!睉c安縣孫廣水稻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廣說,2022年合作社種了6000多畝水稻,種植過程中不用傳統農藥和化肥,只使用生物菌劑和有機肥。合作社與當地東禾農業集團簽了訂單,其中有2000多畝長粒水稻在訂單價格基礎上還增加了0.35元的分紅,平均每畝水稻比沒簽訂單的多賣300多元。
黑龍江省把綠色食品產業作為“三農”工作重點,截至2022年底,黑龍江省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達到6845.5萬畝,居全國首位。
2022年11月,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發布《黑龍江省“黑土優品”農業品牌標識管理辦法(試行)》,對大米、大豆、鮮食玉米等農產品進行標識授權管理,企業、合作社等可申請使用“黑土優品”農業品牌標識。
“我們將建設黑土優品數字化管理平臺,對授牌產品進行全產業鏈質量追溯和防偽管理?!焙邶埥∞r業農村廳市場與信息化處處長何樹國說,他們還將組織系列產銷對接活動,如在大型電商平臺開設“黑土優品”官方旗艦店等,讓更多優質農產品走出黑龍江,邁向全國。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建?黃騰?孫曉宇
關鍵詞: 黑龍江省
相關閱讀
-
當前時點反彈阻力較小-天天熱點評
揚子晚報網6月20日訊(記者范曉林)今天是周二,昨天中大力德4連板,鼎 -
時隔5周股票私募倉位重回80%上方,百億...
股票私募倉位指數重回80%上方。私募排排網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 -
海南機場:海南機場集團將成為公司控股...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海南機場6月19日晚間公告,公司控股股東海南控股擬將 -
石家莊國有資本投資運營集團受讓河北銀...
石家莊國有資本投資運營集團受讓河北銀行4 98%股份獲批 -
震蕩收跌:滬指跌0.54%,創指跌0.21%
A股三大股指6月19日開盤漲跌互現。早盤權重板塊盡數低迷,市場震蕩走弱 -
商務部:前五月我國企業承接服務外包穩...
商務部今天(1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1—5月,我國企業承接服務外
- 比去年增加6600人 武漢8.56萬人今日中考 2023-06-20
- 大悟:“法治副校長”護航青少年成長 世界2023-06-20
- 新洲稅務:“問辦協同”熱線貼心服務市場主2023-06-20
- 湖北省2023年1-5月環境空氣質量重要數據通2023-06-20
- 襄州:用好用活紀檢監察建議書2023-06-20
- 警惕掃碼“掃走”個人信息|速讀2023-06-20
- 長江委要求重點防范山洪災害和城市內澇 丹2023-06-20
- 實現“全鏈條、全口徑、全維修、全覆蓋”對2023-06-20
- 洪山:筑牢優化營商環境“鐵三角”|全球快2023-06-20
- 上海中考出現泄題情況?假的!_世界快播報2023-06-20
- 四川四市州迎來強降雨 轉移群眾166戶460人2023-06-20
- 《只此青綠》展詩意畫卷 帶觀眾開啟沉浸式2023-06-20
- 數獨九宮格有什么解題方法和技巧?玩九宮格2023-06-20
- Cs1 6地圖編輯器2023-06-20
- 今日看點:智能馬桶的功能有哪些_智能馬桶2023-06-20
- 短訊!新概念英語第一冊要點練習(30)2023-06-20
- 手串什么材質的好?手串的戴法有什么講究?2023-06-20
- 大平層是什么意思?大平層有什么優缺點?2023-06-20
- 曼珠沙華怎么種?曼珠沙華有毒嗎?2023-06-20
- 如何正確使用二維碼掃描工具?二維碼掃描器2023-06-20
- 多部門密集施策 全面激活農村內需潛力2023-06-20
- 環球速讀:實惠中型SUV,車內空間是亮點,12023-06-20
- 賽力斯,替問界加分還是減分-每日資訊2023-06-20
- 全球實時:拉開榮威品牌新能源征程序幕 榮2023-06-20
- 支付寶怎么查看會員螞蟻積分明細 支付寶的2023-06-20
- 當前時點反彈阻力較小-天天熱點評2023-06-20
- 時隔5周股票私募倉位重回80%上方,百億私募2023-06-20
- 環球觀察:2023年6月截至第3周 巴西累計裝2023-06-20
- 高校學子繼續學習體驗之旅 感受跨島發展新2023-06-20
- 環球熱文:全國最長過海管廊向海底掘進 計2023-06-20